农村发展研究所

成果介绍

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所 -农村发展研究所 - 成果介绍
于宁锴:小镇应当围绕特色做文章
发布时间:2020-08-14     作者:于宁锴   访问量:8564次   分享到:

乡镇是我国行政机构的最基层,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特色小镇,成为这几年的一个热门概念。学界一般认为,“特色小镇”有自己独特的含义,不同于行政区划上的乡镇。我觉得,站在每一个乡镇的角度,如果要发展,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乡镇都要成为“特色小镇”才行。然而,这几年热火朝天的“特色小镇”建设,大多却令人失望。“千镇一面”的所谓“特色小镇”,动辄投资几亿几十亿,热闹一时之后,很快面临“门可罗雀”的境地。那么,乡镇如何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呢?我们试以一个乡镇为例来分析这一问题。

石泉县迎丰镇,位于石泉县东北部,距县城44公里,北与宁陕县交界,东与汉阴县相接,是石泉、汉阴、宁陕三县交界处,石泉县的北大门,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有林地19.6万亩,耕地16505亩,下辖8个村1个城镇社区,46个村民小组7228人。迎丰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主导产业以魔竽、蚕桑、养殖、蔬菜、水果等为主,生态环境优美,绿水青山,然而由于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3110元。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是摆在像迎丰镇这种类型乡镇面前的一个难题。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18e41bfb89313a475803e29decbe68d7.jpeg

资料图。

一个地方的发展,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等条件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越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对于进一步发展当然都是很重要的,但前提是利用得当。从经验来看,那些改革的先驱者,却往往是处在生存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的地方。这也许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吧。穷则变,变则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沿海地区的浙江温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温州模式”。温州当时是一个交通不便、缺乏资源的地方,当地人大多依靠手工技能在全国走街串巷“卖艺”为生。改革开放后,温州人抓住机会,利用掌握各地商品需求信息的优势,前店后厂地搞起了家庭工场,并逐渐形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小商品市场。资源优越,发展条件好,用得好,就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则成为“资源的诅咒”,困在卖初级资源的陷阱里出不来。

a32c3bb1abde7e62168409644d1794a4.jpeg

资料图。

比起发展条件,更关键的是要有发展的想法。有了想法,劣势会变成优势,优势会转变为真金白银。分析起来,迎丰镇的劣势主要有:交通不便、人口少、经济基础薄弱;优势则是:生态好、民风质朴、干部年轻有闯劲。其实优劣势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才会生态好、民风质朴。那么,鱼与熊掌如何兼得?这就要在创意上做文章。

第一,大农业。一是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开发。迎丰镇有许多地道的特色农产品,如:魔芋、蚕茧、笋干、黄花菜、土蜂蜜等,可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东西卖不出去,而是无东西可卖,或者卖出去的东西卖不上价。这反映出“断裂的产业链”问题,产业链不完整,缺乏农产品收储、加工、包装、营销、配送等环节,导致优质产品供给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二是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像迎丰这样的山地丘陵地带,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土地分散细碎,要想从农业上增加收入,就得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值,注意是“产值”,不是“产量”。除了直接种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以外,就是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譬如,利用当地适合多种类型植物生长的特性,开办具有教育休闲功能的农业亲子科普乐园,吸引城里的孩子和家长们来学习游玩。

第二,文化工业。现在各地都在搞旅游,但旅游的关键,许多人没有搞清楚。旅游,到底“游”的是什么?我认为,旅游“游”的主要是“心情”。如何使游客心满意足?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内容。因此,我们要往旅游里面填充具体的内容。结合迎丰镇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我觉得“文化”是一个可选项。迎丰镇是鬼谷子的诞生地,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被称作“智圣”。鬼谷子是迎丰镇最大的一个文化符号,要深入挖掘这一文化资源,策划举办相关的会议、培训、活动等等,把文化的“虚功”做实。

第三,森林产业。迎丰镇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林木资源丰富。要在保护好森林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探索开发相关的林产品,开发森林的多种功能。如加工制作各种类型的木、竹、棕等林产品以及中草药、林下养殖等等;还可以利用广阔的森林生态资源提供康养、科普、娱乐等服务。

da040908cebc90cbf3c26dbbc545d081.jpeg

资料图。

有了想法以后,还有人和资金的问题,谁来做这些事?钱从哪来?缺人才和资金是在乡村听到反映最多的问题,似乎也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但我一直以为,这其实只是问题的表象,而非问题的本质。我们走到任何一个乡村,都能够发现各种各样的“能人”。无论是乡村干部,还是一般群众中,都有一些见解独到、知识丰富、精明能干的人。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是否有合适的机制,让这些人愿意成为乡村发展的带头人,带领大家共同发展。

这种机制设计要能够产生出“激励相容”的效果,即让乡村发展带头人在带领大家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实现其个人的最大价值。有了想法以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资金问题也会相应得到解决。目前,乡村振兴的各类政府项目资金,愿意投资乡村的各类社会资本,以及集体产权改革后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金,都可以成为乡村发展的资金来源。因此,问题的本质还在机制。


于宁锴,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西部网专家谈栏目)

链接:http://news.cnwest.com/bwyc/a/2020/08/13/1899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