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所

成果介绍

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 - 成果介绍
吴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奋勇争先
发布时间:2024-03-29     作者:   访问量:759次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把握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升,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一是高科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催生新的劳动对象,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二是高效能。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不断从资源、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转向知识、技术、数据等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发展韧性和可持续能力显著增强。三是高质量。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来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的深层次变革,促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把握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从动力源泉、载体依托、保障支撑等方面认识和把握。一是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源泉。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二是现代化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载体依托。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化产业代表着产业迭代、结构升级的主方向,孕育着产业新赛道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落脚点和方向。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以更高的发展效率和效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厚植发展生态,积极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保障支撑。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发生变革,会对现有生产关系形成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重构生产组织形态。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系统施策。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原创策源能力。要充分发挥陕西科教人才等优势,着力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通融合通道,统筹推进创新策源牵引、前沿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全球创新网络融入、科技向善等工程。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聚焦空天动力、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领域,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筑牢产业安全的根基。要着力推动西安“双中心”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由势转能,产出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二是锚定产业新质态,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巩固和增强汽车制造、电力装备、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链群创新优势,强化一流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要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快补齐集成电路、关键软件、高端装备等产业链短板弱项。要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进有色冶金、工程机械、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转型,壮大现代能源产业,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要加快推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卫星应用及导航、通航及无人机、增材制造、生物制造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要推动建立一批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生命科学、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要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充分释放数据价值的创造力。要加大提升油煤气、锂、硅、萤石等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切实保障关键材料、基础资源安全供给。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推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有效提升成果转化效益效能。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建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等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积极引育战略科学家和“高精尖缺”关键人才。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开发“平台+”“互联网+”等就业新渠道,健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就业形态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评价和监测,探索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激发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力。


吴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4年03月29日第05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