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所彰显的民族精神的社会学思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抗震救灾所彰显的民族精神的社会学思考
发布时间:2008-06-25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5288次  分享到:


  一位伟人说过这样的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笔者认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彰显出的民族精神,则可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多难兴邦”和“众志成城”这三句古语来概括。

  “自强不息”一语,出于《易经》的《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古语,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最好概括。“多难兴邦”一语,源出《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后世遂用此表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据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5月23日重返四川灾区,在北川中学安置点教室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一语说,“我们要记住这四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有了孩子们,教育在继续,民族就有希望。”“众志成城”一语,本作“众心成城”,见《周语•国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其意是说,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全国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的万众一心,共济时艰,正生动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多难兴邦”、“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这次抗震救灾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虽是一场局部性的灾难,但却牵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通过社会整合作用,迅速将灾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这一整合过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公开。由于媒体的公开性,特别是电子媒体的直观性,使得广大民众的凝聚力、向心力迅速形成。这远胜于一般空洞的宣传的力量;
  (2)高效。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飞抵第一线,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坚定发出各种指令,使得整个社会的救灾机制迅速建立;
  (3)有序。尽管这场抗震救灾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由于协调得当,从军队到民众,从中央到地方,整个社会救援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4)彻底。全社会的民众都被动员起来,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在短短十几天中,国内各种捐款就已超过三百亿元,为抗震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也可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怪西方媒体会拿美国政府几年前在飓风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救灾不力来做对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已基本结束,灾后重建工作提上日程。在灾后重建阶段,仍需要全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并且,从社会学角度而言,这种在抗震救灾中所整合出的、感天动地的伟大民族精神,也只有通过全民的不断践行,才能真正继承、发扬、传承下去。 

  从当前来看,有如下几点需要在灾后重建工作中首先抓紧:

  一、尽快制定出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速恢复重建;
  二、尽快恢复震区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自救能力;
  三、妥善地解决灾区的“三孤”问题;
  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做好余震的防范工作,使经济工作和百姓生活尽快 走上正轨。

(作者:社会研究所 鱼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