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关于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08-11-11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4585次  分享到:

  陕西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历史传承文化与民俗风情文化资源蕴藏丰富。与兄弟省市甚至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都相比具有很强的优势。然而陕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就国内,还不属于比较发达的省份,排位靠后,与文化资源大省身份极不相称。如何将我省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与其所处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值,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要根据目前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从陕西实际出发,从陕西优势出发,寻找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与突破口,从而使文化产业建设带动促进陕西经济持续性快速发展。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区域文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突出。 
  近年来,几乎各个省区都将文化产业建设成地区的支柱产业作为规划目标。随着这些规划的全面实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地方保护主义在地方战略利益的驱动下,文化产业的“圈地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若干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在东部和南方那些最先发动并且已经获得占位优势的省份和大城市出现,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2、经济体制深度改革的成果,开始在文化产业领域里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过30年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基本成熟的法规政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开始在文化产业领域里得到广泛的应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始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原有的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和许可证制度,逐步在文化市场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原有的行业壁垒也将随着市场准入的适度化进程而被软化,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 
3、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将多渠道、多形式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以金融资本为主力的多种资本形态参与文化产业竞争,以资本为纽带而非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综合文化产业集团正在形成。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投向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业、咨询业、广告业和旅游业。

  4、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政府与市场的兼容性格局基本形成。 
政府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还在有效发挥,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地区。而在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进一步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已经开始把主要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营造更有效率的文化市场环境上。

  5、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联姻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一种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区域间对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二、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展陕西文化产业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思想问题;二是资金问题;三是政策问题;四是人才问题。这四个问题解决好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下面是结合这四个问题所展开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文化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归根到底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是一方面要开阔视野,对我们还未认识到的发展文化产业无限广阔的领域进行认识,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另一方面要转变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不合时宜的观念,走出过去的条条框框,围绕有利于文化创新、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来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1)坚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建立开明包容的文化环境。要想实现文化发展繁荣,就要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观,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全新的文化发展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不仅要以中华民族过去全部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为根基,充分吸收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这是垂直性的文化继承。而且要通过对外来文化的接触、传播和交融,适时地、多维地、创造性地将对方的优秀文化要素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让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为自身文化提供新鲜的血液,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2)坚持走文化的平民化道路,这是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文化这一上层建筑,只有扎根到社会基本层面,才能能根繁叶茂,富有生命力,因此,学术平民化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文化只有深入到社会,而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符合普通民众的可接受程度,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层次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商品和服务,我们提供的文化服务只有真实反映当代丰富的火热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最深刻的心灵呼唤,生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才会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才会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3)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中国文化虽是一脉相承,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与其他文化冲突、整合、分裂、交融。一种文化,一旦成为经典,成为一个标准化的解释思想,没有“意外”的变化,人们就更加不易去探寻新的思想世界,思想也就无从发展。一种有活力的思想,不但要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在冲突、变化中融合,为文化思想补充血液,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还要具有对社会各种问题给予诊断的能力,通过批评使人们思考。只有不断的发展、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不断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一个新的创意,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如果没有另一个新的创意的出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2、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文化产业。
  (1)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发达的现阶段,政府推动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政府必须切实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要转变机制,有重点地投入扶持、引导资金,像过去支持国有工业企业那样,通过财政投入相当的扶持资金、配套资金、风险创业资金以及产品的购买资金,支持我省文化企业发展。

  (2)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关于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国家和省上已有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对于其经营领域已有鼓励、允许和禁止明确分类,现在的主要问题在落实。

  (3)加大直接投资领域,强化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文化企业从资本市场取得资金有很多障碍,比如项目、资产评估,贷款抵押,它不像工业企业的资产是有形的,可以估价、可以抵押,它由于主要是智力资源,其无形,难以评估,给其获得资金带来了很多困难。这里我们要抓紧开展的工作有:一是通过与国外有关培训机构合作,培训一批文化项目评估师;尝试开展对文化创意项目的评估,为企业贷款、引进资金做好基础工作;做好对文化企业的评估,有条件的要力促上市。

  (4)组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包括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

  3、采取比发展工业经济更优惠的政策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展开的新阶段。从历史经验看,人们最舍得花钱、最甘心投入的事业是自己最信仰和崇拜的事业。古代玛雅人如果没有极高的信仰,不会兴师动众修建宏伟的金字塔。同样,历代帝王如果没有强烈的精神追求,也不会倾举国之力修建那些浩大的建设。在我们国力日益雄厚的今天,已经到了必须提高综合国力,加大投入、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的时期。

  (1)所有发展一般企业的政策和法规,文化企业自然均可享有。发展文化产业和发展经济一样,文化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对待文化企业政府应该是引导和推动,而不是横加干涉,规定过多条条框框,必须让文化企业享有现代企业应该具有的所有权利。

  (2)专门针对文化企业的土地、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要明确并及时兑现。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上,要像对其它政府需要支持和扶持的产业一样,给与扶持资金。

  (3)要明确文化企业和其它企业一样,追求利润是其直接目标。文化企业是有特殊性,担负着政治责任,这些有关法规有着明确规定,而且其产品和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还有审查这一关,违规了,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害,甚至灭顶之灾,企业是不会干的;至于那些庸俗、格调低下的产品,不是大多数群众所欣赏的,加上政府的引导、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没有市场的,没有必要担心。除此之外,文化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具有企业的一般性质,追求利润是其直接目标,与其它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经过30年的探索,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政府发展工业企业的政策和措施日趋成熟,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近几年的事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离正处于攻坚阶段,国有文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建立还有待时日。在如此环境下,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赖地方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也就是说,哪个省的支持力度大,哪个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就会占领先机。

  4、采取各种手段,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是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创造性的个体创意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由于中国文化市场的不成熟,加上特殊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人才与从业的教育与培育机制,真正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或创意人才都是比较稀缺的。现在尽管纷纷有高校开始设置这一专业方向的人才培育计划和学科,但是在短期内人才短缺与产业迅猛发展的矛盾依然会很突出。在人才培养上,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以及学校培养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请进来就是邀请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策划和经营大师来培训我们的文化产业队伍,欢迎世界知名文化企业落户,通过当他们的经营来锻炼培养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送出去就是批量的选拔文化产业策划和经营人才去国外知名高校和文化企业培训和锻炼;同时,鼓励高校开办文化产业专业,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同时,要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加大留人和引人的力度。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才能尽快成长起来。

  5、充分利用陕西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促进文化产业链形成和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实现陕西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条件。陕西省文化资源极大丰厚,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全国其他许多省份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陕西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灿烂,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1)关于历史文化资源。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均建都于陕西。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在陕西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其他省份相比,陕西挖掘整合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要在曲江文化产业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必须大力挖掘整合陕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曲江文化产业基地是以“唐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区,而这仅仅是陕西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影响极大的周秦汉唐文明的一部分。除了曲江的唐文化产业园区外,还要建立西周文化产业园区、秦文化产业园区、汉文化产业园区。另外,在挖掘整合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除了在关中地区继续建立三大古文化产业园区外,还应该利用陕南汉中丰厚的三国文化资源建立汉中三国文化产业园区,利用陕北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陕北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从2003年以来曲江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的态势来看,他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好的经验模式,这些宝贵的经验应该迅速推广开来,在建立西周文化产业园区、秦文化产业园区、汉文化产业园区、汉中三国文化产业园区、陕北红色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中,加以利用,从而加快发展陕西的文化产业,实现陕西文化产业的大繁荣。

  (2)关于宗教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丰厚又是陕西文化资源的一大特色。陕西境内宗教活动的寺院庵观星罗棋布,且影响深远,最突出的如佛教圣地法门寺、道教祖庭楼观台等,大都是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优质文化资源。结合法门寺和楼观台这两大宗教文化资源,完全可以建立陕西的佛教文化产业园区和道教文化产业园区,打造陕西的宗教文化产业。
陕西宗教文化产业是以陕西特有的宗教文化资源为本质和载体,经过整理、加工、生产、宣传、贸易和经营的文化产业,具有宗教文化内涵、宗教文化增值功能、文化服务功能和经济活动功能等特性。当然,陕西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实质也就是陕西宗教文化的产业化,从宗教文化中寻找契机,运用现代文化产业运作机制,把适应市场需求的宗教文化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增强宗教文化的经济附加值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就陕西宗教文化产业的内容而言,包括宗教文化核心产业和周边有关联的文化产业,还包括属于宗教文化领域的宗教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如宗教建筑、宗教文物、宗教艺术、宗教文化活动、宗教文化社区、公共庙会庆典、民俗活动、宗教研究机构等。

  (3) 祭祀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则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区已经着手开发利用祭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甚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陕西也有着丰厚的祭祀文化资源。在海内外炎黄子孙中有着重大影响的黄陵祭典自不必说。此外还有唐长安城南郊的圜丘祭天大典,秦汉时期分布在今陕西境内的重要祭天形式——畤祭,还有对炎帝、后稷等中华民族先祖的祭祀,以及对陕西历史上或者活动在陕西历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张良、司马迁、诸葛亮等人的祭祀。通过对这些祭祀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无疑又是实现陕西文化产业大繁荣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陕西丰厚的祭祀文化资源中,黄陵祭典的祭祀文化资源在海内外无与伦比。但是,从当前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来看,陕西还没有很好地把黄陵祭典作为一种极大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文化资源。尤其是与近年来河南省开发的黄帝文化产业园区相比,陕西的黄陵祭典基本上还停留在文化资源的层次上,而把“黄帝文化”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拱手让人。对此,陕西很有必要解放思想,反过来借鉴、学习河南的先进经验,充分挖掘整合本身已有的黄陵祭祀文化资源,打造“黄帝祭祀”文化产业园区,以亡羊补牢。
唐长安城南郊圜丘祭天大典又是陕西祭祀文化资源中的一大亮点。自唐高祖到昭宗近300年间,17位皇帝都亲自在这个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从近年来北京开发明清天坛祭天大典所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来看,开发唐圜丘祭天大典文化资源大为必要。遗憾的是,目前唐圜丘这一优质文化资源还被陕西文化产业界所忽视。唐长安城圜丘在1999年3月被发掘后,5月回填封土,至今尚在等待保护方案。结合相关方面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来看,陕西很又必要利用唐圜丘这一祭祀文化资源,抢先建立中国祭天文化产业园。

  (4)关于名人文化资源。近年来,挖掘整合名人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日益为各地所接受。陕西人杰地灵,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当代,名人辈出,影响极为巨大。这也就是说,陕西的名人文化资源也极为丰厚,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也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陕西许多地区还没能充分利用名人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如宝鸡对于炎帝、汉中对于褒姒、华县对于郭子仪、户县对王重阳、周至对于老子、赵公明财神……当然,陕西也有些地区也已经适当有所涉足,如韩城对司马迁的开发、商洛对商鞅的开发、铜川对孙思邈的开发、丹凤对贾平凹的开发、白水对仓颉的开发、米脂对貂禅、对李自成的开发、城固对张骞的开发、洋县对蔡伦的开发、眉县对张载的开发……但是,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开发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科学论证不足、未能制定长远规划、仅仅停留于发展旅游业层次而不能延伸于文化产业的其他领域、缺少相关产品产业、开发很不深入等等。

  陕西各地挖掘整合名人文化资源,必须尽可能地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对于拥有名人文化资源的地区,没有开发的,要及时动手,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名人,或者是在全国几个地方都长期活动的名人,要尽快挖掘整合这些文化资源;已经适当有所涉足的,也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打造优秀文化产业,谋求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否则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挖掘整合,可能就会浪费文化资源,或者文化资源被抢占。总的来说,对于名人文化资源,陕西各地要:(1)充分认识到合理挖掘整合名人文化资源,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2)在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充分地科学论证,并能够借鉴文化产业先进地区的开发管理经验;(3)必须制定长远的科学发展规划,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挖掘整合当地名人文化资源,不能认为开发名人文化资源就仅仅是发展旅游业;(4)要利用市场机制来激活当地的名人文化资源,大力宣传当地名人,开发名人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使名人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5)关于其他文化资源。除了以上四类突出的文化资源外,陕西还有其他许多文化资源。如在西北五省区影响甚大的秦腔,陕西可以说处于执牛耳的地位,所以陕西秦腔在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形势下,完全可以谋求产业化发展,这从而也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实现陕西文化产业的大繁荣。还有节庆习俗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陕西也可以挖掘整合一些陕西独有或者全国共有的节庆习俗,如近年来喊得比较凶的中国情人节——七夕,赶紧得借助关中地区的一些相关民俗,在西安周围某个合适的地点建立中国古代爱情文化产业园区,以抢先占领市场等。还有一些关中、陕北很有特色的民俗,如安塞腰鼓、户县农民画等,都是发展陕西文化产业极为有利的文化资源。由于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而陕西方言也又很有特色,这也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体加以利用开发,形成文化产业品牌。 

  本文是在“陕西·2008 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作者:文化研究所 王长寿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