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2010-05-05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11711次  分享到:

  “十二五”是我省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机遇期。审视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营造舆论氛围,增强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陕西经济实现了连续8年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生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持续加大,三大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资源型城市与开采区的矛盾越来越大,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大量向大中城市转移,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正在构成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十二五”时期,保持陕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仍然需要依靠重化工业,特别是以能源开发和就地转化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的拉动;另一方面,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陕西以能源重化工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将日益增强。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感,加大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舆论宣传与引导,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纳入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在重点工业行业的选择上,应努力向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的行业倾斜;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引导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口,坚决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及项目。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更新产品、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保证安全为方向,以行业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严格控制污染重、高耗能耗水、低端化产能发展。逐步提高轻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扩大就业能力,缓解节能降耗减排的压力。提高投资增长质量,降低无效投资和低效投资,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调整空间。

  (二)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加速发展期,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动力以投入为主要驱动因素的格局将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在目前产品与产能过剩的全球及国内市场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实施以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针对陕西目前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特点,在不断加大要素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善投入结构,促进传统部门的新型化,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在加快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努力实现主要能源、资源消耗部门和污染强度比较大的部门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达到国家要求的节能减排目标。通过制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陕西实际的阶段性产业规划,用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根据国家“十二五”期间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尽快完善制定陕西地方性产业政策或法律法规,并逐步完善形成政策体系。主要包括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政策、产业组织优化政策、空间布局引导政策和科技创新引导政策等,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和生态破坏较严重的产业发展。加快制定和实施部分行业关小上大、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关扶持政策。制定实施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环保产业和现代农业领域。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加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对产业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实施效果和连贯性。

  (三)把握调整方向,围绕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实施突破

  目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继续依托工业的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在保持工业快速发展、巩固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做好“存量”和“增量”两篇大文章,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要素投入上要合理引导工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友好方向发展,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口,以优化资本配置为目标,重点培育扶持主业突出、有经济实力、有发展后劲、主导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集团,采取多种措施,促其发展,坚决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及项目。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更新产品、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保证安全为方向,以行业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同时,要积极调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要针对工业中轻工业比重超低问题,重点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和发展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工业结构调整奠定物质基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作为增长极予以重点支持;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积极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是先进制造业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业、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实现三产结构协调合理发展。逐步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为重要支柱、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新格局,支撑和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快重点区域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关中要在“一轴一环三走廊”的空间格局下,围绕“一高地、四基地”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陕南、陕北要充分利用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围绕各类产业园区,加快产业园区化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在空间上实现布局优化。

  (四)强化集群引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必须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工业发展模式,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打造产业集群承载平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优势产业聚集,向各类园区集聚,增强集聚效益。重视和加快产业聚集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群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做大做强重点支柱产业集群,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充分利用关中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西安国家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在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四大领域,实施航空、航天、生物、钛材料、集成电路、软件、半导体及光伏、电连接器等八大产业化工程。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和核心产品,发展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汽车等产业集群。积极有效地发挥“国防军工集聚地”优势,带动军转民装备制造业发展。将石化、汽车、航空、输变电、煤化工及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做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带动全省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发挥规模效应。龙头企业,要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100强、行业50强企业合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企业要做精、做专、做强,主动与龙头企业形成配套协作关系,提高省内配套率。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通过体制创新激发内在活力,做强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五)培育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十二期”期间,随着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空间的逐步缩小,我省要保持产业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稳定和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利用国家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在重点领域及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上先行先试,激发产业优化升级的活力。根据不同产业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等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辅之以必要的政府支持,利用市场力量引导和鼓励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机遇,全面提高我省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与支柱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通过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产业融资环境。开放垄断性行业,放开金融、电信、交通、教育、旅游等行业的进入限制,规范服务体系;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增强企业市场竞争活力;通过金融改革,促进非国有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争取国内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加大社会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与融资平台建设,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六)推进区域工业化,从整体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前提。只有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从三大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三大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缩小三大区域产业发展差距,进而从整体上推进全省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关中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机遇,依托西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宝鸡、杨凌国家级高新区(示范区),通过“一高地、四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引领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浐灞金融商务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软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关中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地位,把西安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增长极,建设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通过服务业发展,优化关中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对陕南陕北的产业辐射与带动,为陕南陕北产业发展腾出空间,进而带动全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陕北要加快工业结构由能源资源开发为主向资源开发与深度加工并重转移,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陕南要以生物加工、生态旅游、新兴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为主体,打造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装备制造业(飞机、机床、汽车等)、能源产业(水电、火电、核电等)、现代中药业和矿业为骨干,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主体框架,实现突破发展。同时,陕北、陕南还要结合作为重要能源化工基地、水源保护地和生态保护区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服务体系、环保及循环经济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业等,从整体上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裴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