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保障农产品供给”研讨会综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动态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保障农产品供给”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1-05-16      作者:佚名    来源:农村发展研究所  作者:赖作莲    访问量:3503次  分享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价格波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瓶颈。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而深远。

  4月28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经济学学会、陕西省农业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保障农产品供给”研讨会在省社科院成功举办。来自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农业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委党校、省社科院、陕西师范大学、省行政学院、宝鸡市人大和咸阳市委党校等单位的60余位领导、专家和学者出席研讨会。会议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产品供给”主题,从“三化”同步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等视角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在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意义、突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体制障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达成共识。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省农业经济学会会长、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罗久序研究员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城镇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却明显滞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突出;2.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3.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凸显;4.地方政府忽视农业的倾向较严重。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董顺利研究员认为,农业现代化滞后还表现在:农业发展方式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适应市场化的组织形式未建立,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等方面。

  罗久序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滞后将制约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以往在低成本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廉价劳动力、环境承载严重超压基础上的城镇化道路,导致当前地价、房价、资源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城镇化的成本不断提高。董顺利认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开展“三农”工作的统揽。

  董顺利还回顾了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演变,全国人大在1964年最早提出“农业现代化”,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三步走”战略也提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上世纪60年代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指农业机械化、大型水利化。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沛英研究员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好的几大难题

  1.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调整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省农业厅原厅长史志诚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目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上澄清两者的关系。省委党校牛润霞教授认为,当前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把农业产业化当成了目标,导致基层出现了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

  2.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结构性矛盾

  杨沛英认为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在五大结构性矛盾:一是工业化城镇化不断侵蚀耕地与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而要保护耕地的矛盾;二是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带来农业劳动力整体富裕与结构性、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三是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价格上涨与城市居民不愿接受食品涨价的矛盾;四是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长期不变与市场配置农业资源要素的矛盾;五是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造成城乡交换严重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他进一步指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上的趋利性造成了忽视农业的后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下决心调整生产关系,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3.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财政、金融体制障碍

  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刘华珍研究员指出,现行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不利于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尽管近年来“三农”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增量小比重低。现行财政体制,支农资金的“跑、冒、滴”等中间流失严重。在金融体制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全线退出,仅由农村信用社来充当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难以为农村提供有保障的金融服务。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在财政、金融体制上进行深入改革。
  4.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会议高度关注。董顺利认为,近期发生的“毒豆芽”事件暴露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不顺和制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田义文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内、国际做法。他认为,应当明确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就是提供优质、安全、生态、高产的农产品。

  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省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曹钢教授在报告中认为,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决定收入水平,发展方式不同将导致农民收入的差异;二是生产方式决定区域发展水平,东、西部农村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从根本上说是发展方式的差异;三是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最终必须依靠生产方式的转变。牛润霞也认为,当前基层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存在偏差,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没有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没有对农民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杨沛英也积极呼吁要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曹钢还指出,要用综合的视角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从历史视角看,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历史的过程,就农业生产而言,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原始的农业、传统的手工农业、现代农业及未来农业。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劳动方式、支撑要素和增收能力等。现阶段实际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间杂着未来农业的方式。从影响要素构成看,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由技术、结构、环境、制度和政策等五大要素共同推动的。从农业发展条件看,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需要设施化装备、科技化创新、市场化引领、绿色化管理、组织化提升、社会化服务,要统筹这六方面相互推进。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新主体

  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经营主体。省农业厅经济管理处处长陈文在发言中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新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育新型农民、保证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当前,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较大发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促进合作社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五突破、四规范、二提升”的发展思路。

  研讨中,咸阳市委党校林英教授对咸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考察,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