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难彰显社会大进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大灾难彰显社会大进步
发布时间:2008-06-17         来源:西安日报    访问量:5341次  分享到:

  很多事情,因为大地震而终止,而改变;很多事情,因为大地震而发生,而强化。诚如一位网友所言:地震带走了很多,却带不走我们坚忍不拔的心。 

  震后的十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看到在中国大地、在古城西安处处爱心涌动,我们更理解了“人文中国”、“人文西安”的本质,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生命至上”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灾难中有很多人和事让我们感动不已。然而,最震撼我们心灵的恐怕还是对生命本身的感触和思考。无情的灾难已经夺去了逾6万鲜活的生命,这一数字还在增加。我们感叹,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渺小;然而,生命又是如此的顽强,如此的可贵!数十万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数不清的抢险救灾队伍赶往抗震救灾第一线。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反复强调:“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它向亿万民众明确昭示了这次抗震救灾的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和万分珍惜,人民群众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这就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为民。而这一理念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以生命至上为最高原则,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每一个个人,这一价值理念得到了亿万民众最广泛的认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震救灾使得这一问题的回答不言而喻。 

  民族精神高度凝聚 

  灾难中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得以升华。“5•19”的新城广场,国旗半垂。古城西安,万众肃立。雁塔北广场,市民秉烛夜祭。为了那些认识和不认识的逝去的生命,我们难过、流泪。“国家”通常是个有些抽象的概念,震灾之后,我们才强烈的感受到,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国与家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如此地关爱她的国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更深地爱这个国家? 

  也许平日里忙忙碌碌,灾难来临之际,大家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支撑。举国上下,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纷纷捐款、献血队伍排成长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整个社会充满了脉脉温情。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元,社会阶层明显分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大灾面前所有人都放下了分歧,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与灾区同胞,与抗灾官兵民众一道,共渡难关。可以说哀思与挂念把13亿中国人团结成了一个整体,拉近了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间的距离,重新确立了我们社会固有的共同的文化价值——“仁者爱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力量。 

  重新审视生命价值和人生追求 

  震灾面前,金钱、权力和生命的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去反思。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当然不是简单地“活着”。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两句名言:一为“不抛弃,不放弃”;另一句“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着”。经历了大地震,这两句话应该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逝者已去,所有活着的人都是幸存者。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需要我们以更加平和、平等、尊重、理解、宽容、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生命,看待生活,看待自己和别人。 

  巨大灾难面前,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为帮助受灾群众走到了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志愿者!这个名字在十多年前的中国至少还不普及,但在今天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以“80后”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他们的责任、爱心、关怀、真诚、勇敢、正义,足以纠正不少人对青年一代的偏见,我们更没有理由视其为“垮掉的一代”而产生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担忧。 

  结 语 

  社会学有一个应用的分支学科--灾害社会学。灾害社会学认为,灾害是人的需要满足过程的非正常中断,人类同灾害的斗争是一个社会性过程。从更加宏观的视角,这次抗震救灾的方方面面,细枝末节,无不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巨大的历史进步。 

  在结束本文时,看到一则消息:温总理又重返灾区,在一所学校的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字。是啊,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大有希望!

(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