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王蒙-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社科文苑
我所认识的王蒙
发布时间:2014-07-16         来源:文学艺术研究所  作者:何炳武    访问量:9419次  分享到:

我与王蒙相识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当时,我在陕西省黄陵县祭祖办公室工作,有一年清明节,陕西省青联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王蒙是省青联代表成员之一。

每年清明节黄陵县都格外热闹,而清明前后也是我工作最为繁忙的时期,每天都要接待许多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参加祭祀活动的海内外炎黄子孙,与大多数人都是礼貌性的交往,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王蒙却是个例外。

说实在的,王蒙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他留着长发,穿着比较邋遢,颇有点嬉皮士的感觉。当时我就在想,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样一个邋遢的人居然能够成为省青联的代表,那他一定有过人之处。公祭大典之后的宴会上,我与王蒙又机缘巧合地坐在了同一桌席上。席间,王蒙的风趣随性的言谈和畅快豪饮之风加深了我对他的印象。不过,我们后来多年的私交,则源于当天宴会之后举办的一个以“缅怀始祖功德,促进祖国统一”为题的小型笔会。笔会上,王蒙的字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运笔遒劲、行笔迅捷,字体古拙而大气。我自幼练习书法,且喜欢与人交流学习书法的心得,于是便与王蒙攀谈了起来。我们俩有共同的爱好,聊的颇为投缘,由书帖的临习谈及学书的感悟,又谈到了他的家世。王蒙的父母都是我省著名的学者,因此他自幼受到家庭熏陶,较早地接触了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为他的书法临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次笔会之后,我们因各自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再谋面,但书信往来却没有中断。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由黄陵调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任副所长,协助张岂之先生工作。在此期间,思想所曾举办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王蒙参加了这个进修班的学习,也因此成了我的学生。王蒙的书法技艺自然不用提,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研究书法理论的门径,开始在书法实践中研究书学理论,以理论指导书法的实践。进修班期间,我看到王蒙撰写的《论傅山的书法艺术思想》、《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刍议》、《谈宋四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等多篇论文,不仅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而且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可见,他是下了功夫的。

后来,王蒙在陕西美术馆、陕西书学院工作期间,一直都在潜心研究书法艺术。现在,他担任陕西省书协副主席,我也从西北大学调到陕西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工作,我们还经常交流探讨书法艺术。其实我们俩年龄相仿,常以兄弟相称。在研究书法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已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王蒙的社会头衔颇多,如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书协教育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文联委员等,事务繁忙在所难免。但他多年来坚持每日临帖,从未间断。我想,这是他能够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王蒙已经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出版了《王蒙书法艺术百种》、汉曹全碑《书法入门》等专著,“雁塔西楼客”的名号不胫而走,他的行草、楷书和汉简隶书都得到了大家的很高评价。但王蒙在我眼中,仍然是我所认识的那个特立独行、豪放不羁的王蒙。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的心源”,中国书法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他集哲学、文学、美学多个方面于一体,是一个书家精神世界的生发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际上,书法家写到一定程度,再想进步,拼的就是文化,即个人的文化修养。王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一直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然后将其运用在书法实践中去。我相信,他会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相信他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