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路的钟楼-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社科文苑
指路的钟楼
发布时间:2014-08-19         来源:文学艺术研究所 作者:陈长吟    访问量:7982次  分享到:

每个城市的中心,应该有它的座标。

每个人的心中,应该有他的座标。

古都西安的座标,是钟楼。

我心中的座标,是文学。

(一)

钟楼是西安城里最有名的建筑。

陕南山区的很多孩子,不知道长安古都是何物,但晓得钟楼的伟大。乡下流传着一段民谣,说是几个省的人在一起比赛,浙江人说“杭州有个雷峰塔,离天只有丈七八。”河南人说“那不算高,河南有个少林寺,把天摩得嘎吱吱。”最后陕西人说“那也不算高,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戳在天里头。”于是,最高的当然要数西安钟楼了。

长大后到省城,第一个心愿就是去看钟楼,结果很失望:并没有那么高大神奇嘛?

其实,钟楼只有36米高,不过它的年龄却超过600岁了。它不像洋建筑那么花里胡哨,也不似新楼房这样细身长腰,它四四方方、稳稳重重地坐落在城市的中央。它是西安城的中心点,然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向外直线沿伸,出了城门,伸向世界各地。

钟楼不炫耀,不欺人,耐看。有些建筑初看气势很巍峨,再看原来很简单,最后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钟楼呢,却是越瞧越有味道,它那金碧辉煌的、曲折多变的外表后边,散发着文化的沉郁气息,显露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审美精华。每次注视它,你都能读出不同的内涵来。

(二)

钟楼凌空出世时,是为了报时,也是为了指路。一个城市里街巷很多,如果没有显眼的座标,就会迷失方向,陷于混乱。

我去过广州等城市,常常为街道的走向而迷茫,它们没有规律可循,线头很多,连接复杂,走过好几次也难以记准。可是外地人来西安,却很容易就摸着路径,因为钟楼站在那儿为你做向导。

多年前的秋天,我从陕南山城调入西安工作,住在莲湖公园后边小巷内的单位办公室里,不久,妻子带着6岁多的儿子来西安看望我。一天下午,我上班看校样,他们母子俩去逛街。突然,妻子从街上打来电话,惊慌失措地叫道:“你快来,儿子不见了!”我问:“你们在哪儿?”妻子说:“在案板街。刚才进商店,我在柜台前买东西,转眼就不见他了。”我叮咛说:“你就在原地别动,我马上过来。”

丢下电话,我下楼蹬上自行车立即狂奔而出。在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一个学龄前的又是初次进城的儿童很容易就迷失在人海中啊!

我飞出莲湖巷,穿越大莲花池街,拐过北院门,一边心急如焚地双腿蹬车,一边用眼光左顾右看地扫描搜索两旁的人行道。

在西华门十字口,我惊喜地发现了街那边儿子的小身影儿,就大声呼叫着他的名字。儿子听到叫声看见了我,急急跑过来,扑进我的怀中,哇一下失声大哭。从东大街的案板街口到西华门,有几公里的路程,有10多个街巷口,他竟然向回家的方向走来。我擦干他的眼泪,问:“刚才害怕吗?”他点头:“怕。”我又问:“哭了没?”他说:“开头找不见妈妈,哭了,后来走着走着看见了钟楼,就不哭了,我记得从这儿拐弯。”

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望着远方默默屹立的钟楼,我感恩不己。

(三)

我常去钟楼下边转悠。从我的住处散步到那儿,也就是20分钟的路程。

钟楼下边有两处地方,是我生活中离不开的场所,一个是邮局,一个是新华书店。

给远方的朋友寄挂号信,要去钟楼邮局;取稿费,要去那儿;买新到的各种杂志,要去那儿……邮局东边就是新华书店,我常常在节假日走进去,半天才出来。我家中的很多外国文学新著,就购于此店。我的新书《行色匆匆》,在该店举行首发签名售书仪式。

现在,与朋友约会碰头,地点最多也是在钟楼下边,因为大家都熟悉。

西安城有了这座钟楼,才彰显出古都的气派,才衬托起历史的厚重。

钟楼照亮了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带,也温暖了市民的心底情愫。

(四)

古老的城市都有它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建筑历经风雨不改雄姿。

它们像世纪老人站在大地上,看岁月穿梭,人流浮动。从它们身边经过,后来人需要仰视。它们虽然不动声色,但给后辈人带来一种信任感、依赖感。

建筑是人类忠诚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