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社科文苑
问渠哪得清如许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际
发布时间:2015-01-07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访问量:8142次  分享到:


长渠贯千里,清流泽万户。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甘甜清澈的汉丹江水从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奔涌而出,一路穿黄河、跨铁道、钻涵洞,蜿蜒向北1432公里,于15天后的12月27日10时30分,抵达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颐和园团城湖。这一天,距离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整整12周年。至此,历经50年研究论证、10万建设者12年艰苦奋战,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实现通水目标,北方大地因这一千里碧水长廊的全线贯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源自陕西的千里新水脉

由于受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形成了“南涝北旱”的空间格局,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长期遭受严重制约和影响。1952年10月,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借水”构想,南水北调工程也由此拉开序幕。

旨在改变北方水资源短缺困局的南水北调工程,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范围最广、史无前例的调水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四横三纵”的水资源格局。其中,中线调水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一期工程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用于缓解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4省(市)水资源短缺状况。通水后,受水区城市生活供水保证率可达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可达90%以上,并将产生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外媒称此为中国最具雄心的历史壮举。

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位于湖北省境内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但其近70%的水源则来自陕西南部的汉江和丹江。其中,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米仓山,自西而东流经汉中、安康两市13个县(区),在安康市白河县进入湖北省。丹江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凤凰山东南侧,流经陕南3个县(区),经过河南,在湖北丹江口汇入汉江。蓄积汉江和丹江之水而成的丹江口水库,汇流区总面积约80000平方公里,其中62335平方公里在陕西境内,占汇流区总面积的77.92%;年入库水量398.2亿立方米,陕西汉江、丹江干流年出境水量为264.36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入库水量的66.39%。因此,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三市是南水北调水源的重要发源地和涵养区,肩负着确保优良水质和丰沛水量的历史使命,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质量决定着南水北调的成败。

为了一江清流永续北上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陕南三市工业发展受限、就业压力增大、财税收入锐减,而污染防治、垃圾处理、水土保持、森林管护、移民搬迁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却不断加大。一个又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生计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为保护水源地投入了一笔又一笔巨资,这其中无不饱含着陕南人民的巨大牺牲和奉献。

汉中市以生态、环保、绿色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全面推进“四大战役”和“四大工程”,即:大力实施以汉江流域县城和39个镇为重点的污水垃圾集中处理、以中心城区和平川县城为重点的城市扬尘治理、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的节能减排治污、以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的面源污染治理等四大战役。同时,配套实施以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安全、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整治、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以及加强烟花爆竹销售、燃放管理等为主的绿水、蓝天、青山、宁静等四大工程,以保障汉江持续不间断地足量输出优质水源。

安康市出重拳治污减排,坚持“治理和保护是硬道理”,将汉江沿岸的排污口一律接入城市污水管网,确实无法接入的,则修建污水沉淀池进行过渡,坚决保护一江清水不受污染;将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重要水源地、海拔2600 米以上山地等58处1545平方公里的区域,明确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域。汉江出秦入鄂分界点所在地白河县,实行县、镇、村三级“河长制”,县长、镇长、村长分别为总河长、执行河长和巡河长,分工负责辖区内地表水污染防治和恢复改善任务,对于出现严重污染水质事件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实行一票否决。

商洛市把丹江流域综合治理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陕南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筑牢防洪保安工程,强化水源地建设、提速生态建设步伐,以农业、工业重点污染源为突破口,加快丹江沿线重要集镇等人口聚居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企业污水处理回收和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等工作。在地方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农、林、水事业的财政支出年均增幅超过50%,投入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年均增幅高达70%以上,为保护生态环境、涵养一江清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期待补偿机制早日成真

对于优化配置、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南水北调工程而言,通水绝非“终点”,而是意味着新的开始。保障供水安全、健全调水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利益诉求等任务仍将复杂而艰巨。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工作部署,要求通水之后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扎实做好后续工程筹划,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持续发挥良好的综合效益,不断造福人民。

水源保护和水质提升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对于地处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的汉中、安康、商洛陕南三市来讲,通水带来的是一份新的历史考卷。他们将长久地面临如何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脱贫致富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经济基础薄弱、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实现循环发展、科学发展等一系列严峻考验。他们的发展方式转型之路、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与南水进京之路相比,将更加漫长、更为艰辛。单靠陕南三市的力量和民众的“政治觉悟”与“无偿、义务、牺牲”,将不足以支撑这项宏基伟业。

饮水思源,是国人一贯的感恩心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曾提出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作为一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自然不能忽视水源地人民的发展权益。对此,专家强烈呼吁:国家应通过水资源调用的保护与补偿强化受水区对输水区劳动价值和精神付出的承认,尽快建立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资源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国家级汉丹江水源地保护区,让供水区和用水区共同受益、共同发展,使南水北调工程真正成为南北双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