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重要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要新闻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发布时间:2015-03-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访问量:7025次  分享到: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印发以来,引起了国内智库的高度关注,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又该如何构建?日前,国内知名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研究报告的形势,分析了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存在的难题和建议。本报受权摘录报告部分内容予以发表。

何谓“中国特色”与“新型”

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报告认为,应该从“中国特色”和“新型”两大方面理解和把握其内涵。

“中国特色”到底“特”在哪里?其内涵应包括坚持中国道理、采用中国视角、聚焦中国发展、形成中国模式。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在路线方针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搞西方所谓自由市场经济。要善用中国视角,立足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变化,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去观察中国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提供“中国方案”,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新型”新在何处?首先是新定位。新型智库不同于传统体制下的研究机构,在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次是新机制。智库不是机关,需要淡化行政色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灵活性,营造宽松的研究探讨氛围,聚引高端人才,做到智力取胜。第三是新模式。树立“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针对现实和长远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加强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模型分析,有的放矢,提出决策层信得过、用得上、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七大难题

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面临7大难题:

一、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和有偿咨询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二、缺乏有深刻洞见的思想产品,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决策失误率约为30%,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左右。这说明,与美国等智库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库建言献策的水平和影响力还不够。

三、官方智库一支独大,缺乏竞争力。官方智库难以保持独立和客观立场;民间智库身处“体制”之外,了解政策需求的渠道不畅通,研究成果得不到足够重视,也面临官方媒体的排斥。

四、民间智库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尚未形成,发展举步维艰,这是导致民间智库难以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

五、民间智库参与决策机制缺失,对决策影响力十分有限。

六、人才缺乏流动性,旋转门制度严重不畅。虽然部分退休官员已从行政体系流动到智库体系,但目前这种流动仅是单向流动,智库研究人员进入政府机构任职还很少,也就是说旋转门只开了半扇。

七、开放程度不高,制约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八大建议

报告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从八大方面努力:

一、营造创新、包容的社会舆论和政治环境。积极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鼓励智库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自由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学术成果、发表创新观点,不将智库观点意识形态化,不将智库批评政治化。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社会公众的政治意识和参政能力,提高社会公众对智库的认识;赋予媒体更大的空间,让各种智库的观点和言论可以自由表达、充分传播,构建多样、适用、有活力的智库生态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智库参与决策的长效机制。借鉴欧美等国做法,建立健全有关公共决策智库咨询的法律法规,把决策咨询纳入决策机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主要包括:建立重大决策问询制度;建立公共决策咨询招标和采纳制度;建立政策实施的评估和调整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利益表达和公众利益平衡机制等。

三、提供高质量思想产品,全方位提升智库影响力。首先要加强智库文化建设,这是智库建设的关键。其次还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这是促进和提高智库现代化水平和能力的力量之源。第三,还需扩大学术、政策、社会和国际四大影响力,使智库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智库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努力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打开另半扇“旋转门”。

五、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形成“资金蓄水池”。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探索设立智库发展基金,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减免税支持力度,加强资金适用管理等。

六、坚持开放性智库运作模式,全面提升全球影响力。要增强智库全球意识,加强智库间国际交流,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智库人才等。

七、以专业化智库为突破口,培育一批高端龙头新型智库。必须从“全能选手”的误区中走出来,明确智库定位,针对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长远问题,以及战略问题进行深入地前瞻性研究,并系统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八、大力培育中国智库产业化体系和智库联盟。建议整合国内智库资源,加强国内智库同行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同时制定智库产业的基本准入门槛、职业标准、财务监管制度等,将智库的研究能力、职业操守和经费来源等纳入监管范畴,促进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