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茜:西安解放前后的陕西作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社科文苑
张艳茜:西安解放前后的陕西作家
发布时间:2019-07-03         来源:《西安日报》    访问量:23255次  分享到:

1949年5月20日,当第一缕曙光照耀在西安标志性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宝顶时,或许古城西安的百姓,已经从不远的咸阳方向传来的激烈枪炮声意识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在这一天来到。


黎明之前,总是有一段煎熬的黑暗。人民解放军正在西安的周边与胡宗南的武装展开激战。枪林弹雨中,有一个干练而敏捷的年轻人,他手中操持的不仅有枪,还有笔,他就是新华社随军战地记者,后来以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闻名的作家杜鹏程。1937年抗战爆发后,16岁的热血少年杜鹏程就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延安抗大、鲁迅师范学校的学员。1938年初夏,在共产党员老师的介绍下,杜鹏程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1947年延安保卫战开始后,杜鹏程作为随军记者上了前线,在王震将军的二纵队最基层的四旅十团二营六连,先是转战于陕北,之后转赴解放大西北的炮火硝烟中。杜鹏程和战士们一起生活、行军、打仗,经历了一幕幕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杜鹏程的日记中描述了在西安解放前夕周边战事的情景:


5月17日 于泾阳东十里之双赵家


昨晚三时出发,一路急行军,经高陵县时天已大白,又行三十里到泾阳永乐镇以东十里之小村。经过昨天整天行军和今日半夜夜行军,每个人脸像一张白纸。刚拂晓,在永乐和敌九十军五十三师一五七团打起来。红日当空,军队频繁调动,大战已开始。听说九旅在泾阳附近消灭敌一个团,十二团在临潼解决敌一个营。敌人毫无斗志,一击即垮。我们俘虏的敌人身上满装牌九、赌具,这样腐败之队伍岂能有不败之理……早晨刚躺下,又传来命令马上出发,向永乐泾阳前进。下午赶到泾阳,城已为五师解放,刚到城边之双赵家吃过饭,又命令马上出发抢渡泾河。


后来我们知道,人民解放军经过40分钟的激烈战斗,将负隅顽抗的敌军打得四处逃窜。顺利渡河的解放军,马不停蹄,向西安进发了。身着灰军装、头戴八角帽的人民解放军,与清晨的曙光一起进入古城西安。兵临城下的态势,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似乎不可避免。驻扎在钟鼓楼上的国民党士兵一定知道什么是大势已去,知道负隅顽抗是什么样的结果,士兵们自动放下了武器,使得这座2000年的古都避免了一场战火的洗劫。随着人民解放军整齐而严谨的步伐进入西安城,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宣告着:古都西安解放了。


崭新的时代开始了,然而,西安的境况却并不乐观,经济萧条、物质匮乏、通货膨胀、百废待兴。此刻,西安的周边,清晰的枪炮声还震响在耳畔,扶眉战役还在激烈地进行中。只有全歼胡宗南的武装势力,西安的局势才能得以安定。


就在西安解放的第二天,扶眉战役的炮火声中,杜鹏程在日记中写道:


5月21日 于虢镇东北十五里的郭家庄


昨晚三时出发,行七十里,到虢镇东北十五里一小村庄,准备进攻宝鸡,据说此地离宝鸡五十里。我们午夜出发,第二天中午始到,敌人望风披靡。从群众反映看,似乎敌已成惊弓之鸟,数十路地乱跑,宝警队不时来投降。西安解放的消息,令人振奋。


在参加扶眉战役过程中,部队在渭河畔的宫家堡作短暂休整时,杜鹏程也收获了爱情。他在1949年6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


在马彩云处借针线缝扣子,与文彬相识,她是在武功参军的中学生,我在那里读到她写的一本作文,很有些意思。她聪明文静,给我印象很深。目前战事频繁,就是恋爱也没有时间。


战士们已做好了工事,在阵地面前宣誓。千家村前边八连和四连的工事,战士们命了名“胜利碉”、“寸步不移碉”,士气很高,严阵以待。


战火连天中,杜鹏程与张文彬相恋了,并在1949年得到部队批准后订婚了。之后,他们一同经历了岁月的风霜雪雨,几十年不离不弃、相爱相守。张文彬后来以“问彬”为笔名创作了小说《心祭》,并被改编为电影《残月》,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故事片在全国上映后,受到好评。


就在杜鹏程为西安的解放兴奋不已时,当年同样满怀一腔热血、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胡采、柳青、王汶石、李若冰等等,正在为刚刚解放的西安,为陕西文学事业的发展做着推动工作。


早在1938年至1939年,在第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任《西线》和《西线文艺》主编的胡采,1940年初来到延安。胡采先在大众读物社负责编辑《大众习作》,后又在《群众文艺》任主编。1942年胡采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参加这个盛会的代表合影上,我们能看到当年胡采的风采。1949年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不久,西北文联由延安进入西安,地址就在西安市东木头市公字二号。随同西北文联来到西安的胡采,任西北文联副秘书长。1950年,胡采创办了《西北文艺》月刊,担任主编。1956年胡采参与创办《延河》文学月刊,并此后多年担任主编,1986年胡采又筹备创办了《小说评论》并任主编。胡采是在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三个文学时期,对陕西成为中国文学重镇有重要贡献的评论家。他提出的“从生活到艺术”的理论,从艺术到精神层面,团结了一大批作家、诗人、编辑、评论家,推出、总结了柳青、杜鹏程、王汶石一大批陕西重量级作家及各自的创作特色。


与杜鹏程、张文彬在炮火硝烟中相识相恋结为作家夫妻相同,作家王汶石和编辑家高彬也是相识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948年,米脂小女子高彬与1942年就来到延安的王汶石在一起工作,特别是他们一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做宣传鼓动工作,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9年西安解放不久,他们就在古城西安举行了简朴、热烈的婚礼。1949年10月,王汶石调边区文协任《群众文艺》主编。后与胡采一同在《西北文艺》,任副主编。1954年王汶石参加筹建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并任秘书长,1955年后,创作了《风雪之夜》等描写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基层农民变化的短篇小说。1955年在王汶石深入渭南农村体验生活时,还建议省作协创办《延河》杂志。


同样,作家李若冰和米脂女子、作家贺鸿钧,也是在经历了金戈铁马战争之后,随西北文联进入刚刚解放的西安结为伉俪。1953年6月新婚后,李若冰给妻子贺鸿钧取了笔名贺抒玉。若冰、抒玉并列,冰清玉洁,纯真无瑕。两人结婚不到半个月,李若冰就奔赴了柴达木,之后著名的《柴达木手记》问世。贺抒玉也是《延河》月刊的创刊人之一,后来很长一段时期担任《延河》副主编。


说到柳青,大家熟知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他在长安的皇甫村深入生活14年后创作的。其实,早在1943年,柳青就曾在米脂县民丰区吕家俭乡深入生活,在这个乡工作三年,获得了宝贵而生动的生活素材,长篇小说《种谷记》就是在这里开始创作的。1948年10月,西安即将解放前夕,解放战争已进入大反攻阶段,柳青第三次深入米脂县,以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店支前为题材,用8个多月的时间广泛征集生活素材,为创作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打下了最扎实的生活基础。1949年,柳青与画家石鲁、戏剧家马健翎等作为西北代表团的代表,在柯仲平团长的带领下,参加了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纪念李若冰》一文中写道:


在我心目中,他的名字(李若冰,笔者注)是和柳青、杜鹏程、胡采、王汶石、魏钢焰等同志连在一起的。他们是从延安时期走出来的陕西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是新中国文学星空中的灿烂星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移易的重要位置。


陕西的这一代作家大都是经历了战火洗礼,并摸爬滚打于生活这所大学,这些人生经历构成了这一代作家非常倚重的创作资源。而正是西安的顺利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将第一代陕西作家集中在了西安。他们延续了延安时期的文艺传统,借助“解放区文学”的资源和助力,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陕西文学,并从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薪火相传三四代人,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不仅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有着巨大的贡献。


张艳茜,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西安日报》2019年6月4日08版西岳)

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9-06/04/content_38443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