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就“职业教育”问题专访石英副院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陕西日报》就“职业教育”问题专访石英副院长
发布时间:2010-05-05      作者:佚名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访问量:4717次  分享到:

  近日,《陕西日报》就“职业教育”问题专访我院石英副院长,采访主要内容以“缺少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访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为题,刊登在该报2010年5月5日第9版,详细内容如下:

缺少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访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 

  记者:这几年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专家指出,今年在我国南方出现的“民工荒”更准确的将是“技工荒”。许多企业许以重金,依然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说明我国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了失衡。对此,您怎么看? 
 
  石英:与职业教育出现的一生难求相对应的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出现的求职难。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在比例上出现了失衡。考察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变化,就能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记者: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石英: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虽然谈不上发达,但相对完备,不同的行业和领域都有相应的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大企业也都伴有自己的技术学校。由于是专业定向培养,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是100%就业的。在那个时代,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在观念上,社会也对中职学校没有任何偏见和歧视。

  记者:后来职业教育为什么会跌入低谷?

  石英: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开始对教育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职业教育开始走向势微,同时伴随着大学的扩招,社会上开始出现对学历教育的过分追捧,形成了只有上大学读本科才算成才的偏见,一流的生源转向重点高中和大学,带来的结果是中职生源的严重流失。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把中职升格为大专、本科院校,企业办的技工类学校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纷纷裁撤。政策上的转、升、砍,使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形成了空白,培养的技能人才必然越来越少。

  记者:这样就出现了人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石英: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从大的方面说是正在从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小的方面说还包括了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十年前,当时用人单位在招聘职工的时候,都是把学历放在前面的,有的甚至表明非哪几所高教的毕业生不要。令人高兴的是,现在这种用人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因素变成了工作经验、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成为是否录用的主要因素,学历被放到了相对次要的位置。这是一个好的信号,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在逐渐走向成熟。

  记者:随着“技工荒”的出现,国家也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比例失衡带来的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提到了重要高度,但现在几年过去了,“技工荒”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对此,您怎么看?

  石英:不可否认,与上世纪末相比,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依然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号上。从职业学院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看,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上,与高等学历教育相比,重视程度还都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社会观念也没有完全转变,从社会到家长再到学生,依然是能上本科的绝不上大专。这种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

  记者:要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石英: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渡期,我预计,如果职业学院的学生连续5年保持目前的就业势头,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必然发生重大转变。这种现实情况,也正好为我国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力度,要意识到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包括中职、高职、本科、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在内,而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在分配体制改革和社会评价体系上应向技能型工人倾斜,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学生和家长也应认识到,技术型人才也是人才,上职业学校依然可以成才,观念转变越早越有利。

(原文出处:http://www.sxdaily.com.cn/data/bsgzzj/20100505_9775360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