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连载“大学生村官启示录”文中引用我院专家学术观点和调研数据-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西安晚报》连载“大学生村官启示录”文中引用我院专家学术观点和调研数据
发布时间:2010-06-21      作者:佚名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访问量:6469次  分享到:

  近日《西安晚报》在深度报道栏目连载“大学生村官启示录”,文中多处引用我院专家相关的学术观点和调研数据,详细内容刊登在《西安晚报》2010年6月7日15版、6月8日20版。

大学生村官启示录(上) 

  2008年,陕西省决定5年选聘1.6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到目前,已有5000余名大学生被选聘到农村担任村官,任期三年。

  大学——农村,大学生——村官。这个特殊群体在中国新农村建设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如何探索并将“新鲜血液”输入广袤的农村,影响、帮助当地农民发展经济?再过几个月,又将有2897名应届大学生赴我省各地农村担任村官,随后两年,陕西省计划再派近万名大学生赴农村工作。

  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深入100多个村庄对大学生村官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报告,反映出这个特殊群体在农村留下的人生轨迹、精神样态,以及诸多问题和困惑。
  
  现状篇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需要调整  

  这是一组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省内100个样本村的100名大学生村官,通过走访群众、发放问卷、听取意见等方式调查后得出的数字。

  在调查任职动机时,52.9%的大学生选择了“在新农村中实现自身价值,得到锻炼”。如果再加上有志于报效农村的其他统计数字,这个比例为78.6%。

  “最初当村官时,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工作,总是难以启齿,搪塞说在乡政府。有人再问负责什么业务,就随口说办公室。”

  这是马晓盼2009年12月7日一篇日志中的内容。2008年10月,马晓盼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来到渭南市富平县小惠乡忠惠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兼村团支部书记。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是抱着运用自己所学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理想和抱负选择来基层工作的,同时也希望在农村广阔的平台上,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丰富社会阅历,实现农村发展和自身提高的双赢。

  统计数字的41.2%——也就是说,近一半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一年半后,仍然摆脱不了“迷惘”的状态,100人中有2人明确表示对前途“失望”。

  从城市走向农村,人生之路刚开始,有些大学生就遇到了自身和环境无法调和的矛盾。

  村官是个比较自由的职业,在最基层,除了日常开会,其他时间没人管没人问。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很迷惘,不知道农村工作应该怎样开展”,“年纪轻轻却找不到充实忙碌的感觉”,“想干出成绩却总是遭受打击”,“就像大海中的船,失去了方向,不知将要驶向何处”。

  “搞得迷惘得很。乡里从上到下都有些传承多年的‘潜意识’认知,这种无形的氛围在村里更为严重。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根本打不开局面。而且,村官责任大,权力小,又没有资金。改变农村,谈何容易!”一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村官属“事后招募”,而非“事前定向”培训。很多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与农村需求相差甚远,知识背景远离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难以发挥作用。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村了解甚少,有人甚至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虽然上岗前,县或乡(镇)政府会组织岗前培训,但远远不足以应对农村复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力有限、缺乏引导农村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一些大学生村官迷惘、不知所措时,马晓盼开始寻找出路。不太忙的时候,他会骑着摩托车去村里,到群众家里坐坐,跟他们聊天。不久,他根据走访情况写出了《村情报告》和《忠惠村三年发展规划》,涉及忠惠村养殖、苹果、粮食、木材业、设施农业等几大产业。

  马晓盼告诉记者:“一开始有村民对我说,你跟过去的乡镇干部有什么区别,我凭什么相信你?后来我慢慢跟村民熟了,村里共有3840口人,我平均每天跑两家,没有谁家我没去过。慢慢地,大家开始相信我,并把我当朋友,有什么困难或想法也愿意跟我说。有的村民,孩子不会做作业也来找我。我觉得只有了解农民,跟他们有了感情,才能真正扎下去。”

  截至2009年,陕西省已有5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他们的月工资1750元左右(各地稍有差别),此外再无其他补贴。客观说,待遇并不低,如果有十分之四的村官还在迷惘中工作,那么,就是大学生自身无法调整自己、很好地适应农村的问题了。

  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的求职动机

  求职动机                    百分比(%)

  在新农村中实现自身价值,得到锻炼   52.9              

  先行就业,为考研、考公务员做准备   19.6               

  来自农村,报效农村           15.7

  城市劳动力已经趋于饱和,农村开发潜力巨大 7.8

  村官待遇比较好                   3.9

  ——摘自陕西省社科院2010年“百村观察”课题组调研数据

  大学生村官发展前景

  大学生村官发展前景      百分比(%)

  说不准,迷茫                    41.2

  一般,说不上好坏              29.4

  好,有信心                       25.5

  不好,失望                         2 

  希望扎根村子里不愿成“摆设”  
 
  “……大学生村官,可能是我生活圈中最低的阶层了,本来有几个机会到比较大的国企工作,可我放弃了……在工作中遇到种种困难,没有想到的是,被借调就是你当马仔的开始,什么人都能指挥你,都能把他的工作,堂而皇之地分给你……”

  “好不容易遇到一些涉及福利的事情,但那根本就没有你的份;周末的假期不用提了,没有一个周末可以让你安稳休假……即使国庆节,也会突然给你打个电话,告诉你收假了,但是到单位后你会发现,真正收假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你会发现在乡镇工作几乎占用了自己大半的时间。”

  “能支持自己可以坚持着走下去,就是仅仅有几次去村里。听说来了大学生,村民都过来看,他们的淳朴让你都不好意思:有送各种水果的,有给你送热水、送饭的,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让人感动久久!真想去实心实意为群众做点事情。”

  这些内容都来自发在“大学生村官(陕西)网”上的帖子。可以想象,意气风发、满怀梦想的这位大学生村官对来到农村后又被“借调”的不满、愤懑和无奈。

  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对记者说,因为被当地县政府、乡(镇)政府长期借调,或间接从事乡镇工作,充当“廉价而好使的劳动力”,加重了农村大学生村官的迷惘。

  记者在澄城县调查时发现:全县50多名大学生村官,在村上干出较大成绩的约有10人,大部分人都被抽调到乡上。乡镇政府缺年轻人,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后,乡镇安排的工作“干都干不完”,基本上分不出身再去村里工作。

  调查数据显示,83.4%的大学生村官从事着乡镇的工作。按目前全省5000名大学生村官计算,其中就有4000多名大学生村官的精力不能完全投入在村子,而是不同程度地忙着写材料、发文件、开会、勤杂工、帮忙应付检查等乡镇政府的工作上。

  马晓盼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反思着自己。2009年底,他写了一篇日记:“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报道,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搞大棚的事情。有人说,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是去镀金,创业也是在作秀。也有人说,应该禁止村官创业,防止官商勾结,滋生腐败。我认为应该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不能只看到这个过程中不光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大学生村官真正去创业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

  “首先,大学生村官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去创业,也就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同时,大学生村官在所驻村里创业,会带动当地某一产业的发展,引导群众脱贫致富。当然,创业会很艰辛,正是这种艰辛才能磨砺出大学生坚韧的品质,正是这种艰辛,这些人才能真正体会群众的苦衷,懂得民众所需所求,才会当有良心的官,才会为群众当官。”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是什么?延安市志丹县纸坊乡高粱村村主任助理冯海龙认为,带领群众实现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终极目标。

  和马晓盼一样,更多的大学生村官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走上了创业或帮助村民二次创业、改变所在村经济模式、实现自身价值的探索之路。

  大学生村官被县、乡(镇)政府借调情况

  是否被街道或上级部门

  借调三个月以上    

  是                             39.2

  否                             60.8

  百分比(%)

  大学生村官从事乡(镇)工作的时间

  从事乡镇工作时间

  占总体工作时间的比例   

  很少                     17.6

  四分之一            11.8

  三分之一               23.5

  一半以上            39.2

  几乎全部              7.8

  百分比(%)

  ——摘自陕西省社科院2010年“百村观察”课题组调研数据 


  大学生村官创业迸发出“裂变能量” 
 
  沟壑纵横,偏僻闭塞,澄城县刘家洼乡富源村就座落在这里。来富源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大学生村官詹辉,就像远处吹来的一股清风,给村民的思维注入了新鲜血液——他改变了这里的养猪模式。

  富源村是个传统的粗放养猪村,在詹辉来村子前的2007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徘徊。詹辉的“国际标准”养猪模式,彻底切断了生猪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2007年后半年,正是全国范围内猪传染病的高发期,这一年,富源村人养的几千头猪,没死一头。当时,全国生猪病死率高,猪价很快上扬,富源村的猪成了抢手货。此后连续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在8000元以上。富源村村民从养猪场上的“矮子”,一下子成为“将军”。  

  5月24日,记者找到了富源村村主任张振盈和“澄城县富民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党忠汉。他俩把记者带到了村里最大的养猪厂——澄城县富民种猪扩繁厂,这里专门生产高质量的种猪、小猪仔。

  进入猪厂的玻璃门,消毒池放着一块浸有活碱消毒液的脚垫,站在上面反复踩几下,鞋就消过毒了,然后再进入紫外线消毒室进行二次消毒。在里面站上20分钟,紫外线就将人带进来的空气中的氧气变成了臭氧。

  消完毒,记者来到一间大办公室。办公室里有一块大橱窗玻璃,透过玻璃,坐在椅子上就能看到猪厂的全景。如果要看生产区的详细情景,办公室东北角有一个平板电视,24小时监控着生产区的每个角落。如果还想看详景,轻点鼠标,就能将不同的监控区拉大到整个屏幕。

  詹辉的村官之路,是从掏猪粪开始的。

  在此期间,他发现村民养猪基本上是粗放式的: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没有像样的防疫制度,几乎没有隔离措施。猪病时有发生,猪病死后就随便找个地方挖个坑,一埋了事。好不容易养大一头猪却病死,养猪户非常心疼,但也没办法。

  这时候,大学里学的畜牧防疫知识派上了用场。詹辉先从一个大的养猪场开始,切断传染源和传染渠道,生活区、生产区严格分开,严格消毒和隔离。《猪场驱虫制度》《猪场免疫程序》《保育舍工作守则》《统计员及青料生产人员工作守则》《猪场岗位职责及生产管理办法》……他一口气制定了24个猪场防疫、消毒、工作等方面的制度。

  詹辉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是村官,也是猪倌,但他的事迹却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等殊荣。 

  5月23日,星期天,天气晴朗。

  上午10点左右,记者赶到富平县小惠乡忠惠村时,马晓盼正钻在大棚里,忙着处理圣女果枝蔓上霉变的叶子。圣女果长势不错,果苗快有一人高,枝蔓上青色的果实泛出诱人的红色。

  城里人周末最闲的时候,马晓盼最忙。因为周一到周五,他要忙村里的事情,平时只好花钱雇一名妇女照顾大棚。一到周末,他就完全成了一名地道的农民。

  如今,和马晓盼的大棚并排的大棚已有27座,今年的第一批西瓜和圣女果推销出去了。刚开始,西瓜上门收购,每斤4元多,最近从3元跌到2元5角。即便这样,平均每个大棚仅第一茬西瓜或圣女果,收入已超过1万元。

  马晓盼说:“起初群众思想不开放,认为除了种小麦、玉米没有别的事可干。我很看好这里的设施农业,就给村里和镇上领导建议,希望把它作为群众致富、促进增收的项目抓起来。我们到杨凌、到山东调研,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但很多人听说900平方米温室要投4万元,顾虑很大。领导动员我带头建温室大棚时,我也很犹豫,怕没经验把自己陷进去。最终我带头建了。建棚的过程对我是个磨砺,跟群众共同劳动,共同担当,让我成长了很多。”

  如今,村民们从马晓盼这个大学生身上看到了实惠,村里准备再拿出100亩地建规模大棚。今年4月,马晓盼带着西瓜和圣女果到西安跑推销,如今的销路已不是问题,不时会有水果贩子上门收购。

  到村里近2年了,马晓盼没睡过一个懒觉,每天早晨7点起床,晚上凌晨前后才睡觉。工作很辛苦,种地也很累,但他很充实。他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想做的事情总是太多,“好在自己还年轻,还有奋斗的岁月”。

  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是否会考虑创业

  任职期间是否会考虑创业  百分比(%)

  不确定,视情况而定          52.9

  会                            39.2

  不会                          7.85

  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  百分比(%)

  资金短缺                  52.9

  专业和技术               13.8

  时间和精力               13.7

  政策扶持                  9.8

  经营管理能力             9.8

  ——摘自陕西省社科院2010年“百村观察”课题组调研数据
 

  (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0-06/07/content_244756.htm 

大学生村官启示录(下) 

  大学生“村官”是充满朝气、智慧与激情的一个群体,当他们满怀憧憬地投入到农村去工作、去创业,无论局面是否打开,是否真正引导、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面对他们的,更有3年任职间和期满后的多种困惑:频繁被借调、创业贷款难、考取公务员难……

  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除了大学生“村官”们要能适时调整个人心态,不断加强涉农学习和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包括金融制度、综合考评、报考公务员等诸多方面,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便利和服务,激发他们在农村广袤的热土上干出更大成绩,解决“村官”们当下面临的困难,以及3年期满后的困惑和担忧。

  我们期待并祝福大学生“村官”们。

  出路篇

  三年期满后的N种心态

  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主要有三个。一为是创业,创业最现实,可以就业和分流;二为考公务员,很多“村官”梦想成为公务员;三为服务届满后二次择业。

  但是,3年合同期满后,得失之间,他们该如何厘定自身价值,再次选择人生之路——留下还是离去?

  “走到哪里算哪里”的心态

  渭南市富平县2008年来了24名大学生“村官”,次年增加了39名,63人的平均年龄约24岁。虽然大家都说要把“村官”当成长期工作来做,不要抱那种暂时工作的态度,但这些想法与现实还是有冲突,主要的矛盾就是任期3年的问题。

  在富平县杜村镇南韩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邵海峰表示:任期满后怎么办?组织没有具体安排,所以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把剩下的时间安排下来。

  邵海峰介绍,截至去年,全县已有10名“村官”结婚。3年与长期很冲突。在24岁这个年龄上,工作和个人的事情都很现实,也挺矛盾。据统计,富平县63个“村官”中,成绩比较突出的约有五六位。“作为‘村官’,不是说没有想干事情的决心或能力,主要是没有让人安心的政策,而且缺乏工作方面的引导。好多‘村官’没有对3年之内的工作形成构想,好像走到哪里算哪里。”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村官”来讲,大家都在“依照政策办事”。如果上边没有政策,大学生“村官”一般不会主动开展工作。

  潼关县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008年全县有了13位“村官”,去年增加了9人。22名大学生“村官”中,一直待在村子里的只有五六位。平时在县城的大学生“村官”,要么是家在县城,要么就是自己吃住在县城,“除非村里有事他们才去,真正对村子发挥作用的地方很少”。他们中很多人的身份虽然是“村官”,但却和村两委会班子的人员不很熟,和村民就更不熟悉。如此,开展工作就很难。有的县、乡对“村官”的定期考核机制不严,周一开例会,但这一周去干些什么,许多人并不知道,缺乏积极的政策引导。“村官”刚毕业时,有想法有创意的人确实较少,但其中不乏具备这种能力者,但并没有发挥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引导,不知道该怎么去干。

  三年后创业投资咋收回

  一些大学生“村官”有创业热情,但受制于任期过短,面临投资尚未完全收回而任职期满的尴尬。

  万淼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是动物医学,本科毕业后由学校保送读研究生。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她在第二年报考了广东省出入境管理方面的公务员,虽然成绩是第二名,但她仍未被录取。不久,她应聘到了潼关金桥牧业有限公司工作。

  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养猪场。万淼从事兽医技术方面的工作。公司老总同时也是潼关县城关镇五虎张村的支书。后来,公司在村里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万淼就在合作社担任技术总监。2009年,万淼考入陕西省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公司老总不想让她走,通过协调和申请,万淼被留在了五虎张村,工作内容、住宿地点等都和原来没什么变化,但她多了一个大学生“村官”的身份。

  五虎张村本来就是一个生猪养殖村,是省农业厅2008年确定的全省15个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之一。为了留住万淼,公司老板给她分了技术股。3年合同期满后,如果她想离开村子和企业,属于她的技术股便面临着复杂的核算和具体兑现,“还不知道会不会很顺利”。

  马晓盼也面临这个问题。他建了两个大棚,投资达八九万元。建起来时,他3年的服务期接近一半;等收回成本后,他可能会因为无法续签合同而选择离开。投资了的大棚又拿不走,如果卖给村民,村民们愿意付给他相对合理的价钱吗?如果想再到别的地方搞大棚,又得一笔不菲的投入,资金怎么来?

  作为“村官”,要在村上干事情,在有两委会班子的配合、有详细调研的前提下,熟悉村里情况、找出主导产业等至少要用一年时间,大学生“村官”真正想干出一番事业,在现实中又面临着与工作年限相矛盾的尴尬。

  万淼向记者坦言,工作任期只有3年,投资的大棚3年后有没有人接手、如何继续?如果发展果树,两三年才能挂果,任期满时能不能看到丰收的喜悦?“对在村子里真正有所贡献、能发展一个产业的‘村官’,政府能不能考虑让他们继续在那里做下去?否则,做出成绩的‘村官’走了,对村子的发展不利。”

  “村官”报考公务员遭遇尴尬

  在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中,88.2%的大学生“村官”对“合同到期后的出路”最担心,有相当一部分“村官”梦想成为公务员,“但不少人会遇到地方政府限制的情况,审查、推荐时不给盖章,即使过了笔试也无法参加面试”。

  陕西省大学生“村官”招聘公告中规定:3年聘用期满后本人申请留任的,经组织考核优秀的可以续聘,待遇不变;在村任职满3年、工作实绩特别突出,当地群众普遍公认的,经组织考察研究,可破格提拔为乡(镇)领导;在村任职满2年且考核结果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报考省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可适当放宽报名条件并在笔试成绩总分中加7分;报考省内高校研究生的,在笔试成绩总分中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或录取。

  詹辉连续三年都报考了陕西省公务员,每年笔试成绩均在前几名,今年考了第三名,但当地相关部门称“大学生‘村官’不准考公务员”。组织部门对此表示,没有明确地规定允许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当然,也没有规定不允许考,要研究一下再说。至今,詹辉还没得到准确的消息。

  据了解,外省有大学生“村官”到期后可以续签的规定,但只能续签一年。北京的做法是:要续签一年,必须通过选拔考试。而山西省则从今年开始,全面停止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有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响应号召,到最基层、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锻炼,起早贪黑为村民服务,“眼睛一睁忙到关灯,基本没有看书学习的时间”。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报考公务员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不容易通过笔试,却被取消面试资格,“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违反相关规定”。

  一位曾参加过公务员考试而被取消面试资格的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陕西省2008年《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不但没有限制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的相关规定,第六条第五款中明确规定:“本人因参军、入学、考取公务员和被事业单位录用及其他原因需要终止合同的,需提出书面申请,经县(区)委组织部审批后,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创业却无法逾越贷款瓶颈

  我省在创业资金方面有这样的政策,“在生源地任‘村官’的大学生创业,可在当地银行或信用社贷款”。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并不在生源地就职,因此创业资金问题,就成为阻碍他们带领村民致富的重要难题。

  面向大中专毕业生的创业基金多限于失业者,大学生当了“村官”就已经就业,无法享受这类支持。而面向村民的小额贷款,却又由于大学生“村官”并不具备村民身份,也无法享受。

  虽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民间自助基金会等新的尝试,目前效果还不错,但只适应于相对较富的村庄:村民手中有闲置资金,可以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的形式结合。对于多数村子而言,本身不富裕甚至很穷,需要大学生“村官”来带领大家致富,由于缺乏创业资金,大学生即使有创业想法,却往往因为缺乏条件而难以付诸实践。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前所长吴嘉本认为,这些情况涉及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银行负责人不归县上管,属于垂直管辖范畴,银行本身又是企业,要讲效益。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为什么贷款难?因为风险大,作为企业性质的银行,不愿意承担太大风险。国有企业相对就好贷款,即使亏损了,企业还是国家的;高校也一样,贷了那么多款还不上,有多少校长因此而担心害怕?反之,银行行长也不担心害怕。一旦到了给农村、给农民贷款,银行就非常谨慎了。

  所以,金融体制不改革,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就很难办。

  三年服务合同到期后是否会留下

  合同到期后是否选择留下  百分比(%)

  会                        47.1

  不清楚                    43.1

  不会                            9.8

  影响“村官”发挥作用的主要问题

  影响大学生“村官”

  发挥作用的主要问题   

  合同到期后前途不明,

  出路狭窄         

  缺乏引导和大量被

  借调,精力不集中        

  适应农村工作能力有限,

  技能与农村需求不吻合 

  缺乏系统支持,

  创业热情受限                 

  39.2

  百分比(%)

  88.2

  54.9

  27.5

  ——摘自陕西省社科院2010年“百村观察”课题组调研数据

  建言篇

  “村官”工作亟须换挡提速

  出台 “安心政策”

  优秀大学生“村官”应职业化

  诸如马晓盼、詹辉、万淼这样的“村官”,通过各种努力,创造、创新了所在村的经济模式,成了农村致富的带头人。这些人想做事,但缺乏“安心政策”。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呼吁:尽快出台“安心政策”,为大学生“村官”届满后的就业提供多元化指导,特别是要为那些致力于留在农村做事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支持。通过适当延长任期,把优秀大学生“村官”留下来,特别是延长已在当地投资创业,对推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大学生“村官”的任期。

  健全监管机制

  大学生“村官”要戴“紧箍”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违背了起初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如何防止大学生“村官”被大量“借调”,让他们安心服务农村?王建康认为,必须建立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杜绝“借调”,各地应监督大学生“村官”实实在在地深入基层开展工作。

  由于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没有具体明确的考核标准,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滋生懒散心理,尤其是少数把“村官”工作当成“曲线入城”跳板的大学生“村官”,更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工作。要激发大学生“村官”的热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应该参照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考核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结合村干部和村民的评价,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尝试实行“绩效工资制”。

  解决创业基金

  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52.9%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缺乏资金。因此,政府要想方设法畅通大学生创业资金筹集渠道,为他们在农村宽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提供财力支持。

  如何完善扶持基金?王建康认为,首先要赋予大学生“村官”任期内的准村民待遇,在任期内享受一切针对当地农民的优惠政策。其次,通过设立农村发展专项基金来支持大学生进村创业,专项资金的筹集可以通过国家、省、市、县(乡)四级按一定比例,联合出资来实现。再次,还可尝试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争取小额贷款,放宽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的限制,不局限于仅为在生源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贷款。

  疏通流通渠道

  抓好大学生“村官”培训与交流

  万淼建议,应该对大学生“村官”多开展专项培训,同时对“村官”所服务的村子的支书、主任,以及两委会班子成员进行培训,让大家思想统一,意识到给大学生“村官”提供发挥作用平台的重要性。

  “村官”之间平时自发的交流不多,交流时也多是谈自己的私事,一般都不会讨论工作方面的事情。对“村官”定期培训有很大好处。“前段时间我在杨凌参加了针对‘村官’的首届培训,在那里见到了许多特别优秀的‘村官’,学到了很多东西,进而觉得很惭愧。如果没有这一次经历,也许我会对自己现在的情况一直很满意,觉得自己在全县的大学生‘村官’中算是比较优秀的,就很不错了。”万淼告诉记者,“很多‘村官’原来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并不涉农,如果不进行专题培训,要让他们很好地开展工作就有一定难度,进一步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

  “县级组织部门并没有把‘村官’的管理培养等纳入长期计划,对‘村官’的培训,不能每年一个县只能培训几个人。”大学生“村官”詹辉说。

  调好“瞄准仪”

  “村官”须向富民问题发力

  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李平安认为,大学毕业后在农村当“村官”,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很辛苦,成绩很显著,事迹很生动,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当然也不是说大学生“村官”下到一个村里,就能把农业的事情全部解决了。农村改革涉及的问题很多,所以今年中央“1号文件”依然针对“三农”问题。这些问题对于陕西,显得更突出。

  李平安分析,陕西人均纯收入2008年排全国27位,还有5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有27个省级贫困县。陕西县域经济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先进县相比,大体落后10到15年。农民不富,手里没钱,拿什么去消费?怎么能拉动经济?

  李平安最近正在参与陕西最佳投资县、投资环境的调查,已经走了好几个县,县上投资积极性很大,但是农民收入太低。比如志丹县,全县财政收入达24亿,但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700多元。现在很多县的情况是,县富农民穷。

  李平安说,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归根到底是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衡量农村工作搞没搞好的根本标准。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要把富民摆在第一位,富民第一,然后考虑其他。


  到农村锻炼

  一辈子用之不尽的财富

  西安市委党校教授唐震分析:农村的下一步怎么发展?中国的农村到现在,一个村子是不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大概是这样一种模式?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有些村落可能不见了,村子里相当一部分村民转化成城市居民了,另外一些村子在城镇化以后变成了城镇的一部分,不可能让农村的村落永远保持现在这种形态。否则,农民世世代代都是农民,那么按照中国农民家庭、小生产的方式,就是发展一千年、一万年,永远都是小规模、低水平的生产状况。所以一定要改变农民的身份,而且要使农村朝现代化、工业化方向发展。要站在历史发展潮流的大框架下,来看待中国农村目前的发展。

  唐震教授认为,大学生“村官”下到农村,能给农村带去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新的机制,用微弱的力量激活目前农村不够活跃的一种局面。从双方受益情况来说,农村受益要小一些,“村官”本人受益相对要大一些。大学毕业以后,在农村干几年,个人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个人成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很难在三五年里改变农村的面貌,但是,即使一个县里有三五个“村官”做得比较好,能改变局部的地方也是很不错的。

  大学生“村官”詹辉说,有两种人走入农村社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当过兵和从农村长大的。当过兵,在军营里铸就了“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执行”的“执行力”;而农村长大的经历,会更加激发一个人创业图变的激情。所以,大学生到农村,对个人成长受益无限,这种经历是一辈子用之不尽的“财富”。 

(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0-06/08/content_245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