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盐丝古道上的诗和远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社科文苑
周梅:盐丝古道上的诗和远方
发布时间:2019-07-02         来源:新西部传媒    访问量:19644次  分享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初心是人生起点的希望与梦想,事业开端的承诺与信念,也是面对困难挑战时的责任与担当。守初心,是新时代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答好的一份政治试卷。



2018年8月,我被陕西省委组织部选派至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担任第一书记。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去村里报到时,村委会干部、镇干部诧异的目光,一位久居城市的女人,和当时的环境该是多么格格不入。但是,从进村那天起,我就下了决心,要“安下心,扎下根,融入村,当村民,真心实意为瓦铺村做实事”。



决心好下,可工作从哪儿下手,却想不出个头绪。整整一个月,我走访村里每户人家,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像自家人一样与他们拉家常。经过走访调查,我发现村里贫困户致贫的多种原因,要么因病因残,要么是缺劳力,要么因居住半山交通不便……村支书唐国斌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我们这山村,耕地少,家家都在房前屋后顺山势种点魔芋,黄豆、玉米、高粱,你来了,希望给我们村带来发展。”简短的几句话,给了我压力,也给了我巨大的动力。



“不接地气不行,要改变城里人的习惯。”到了老乡家里,不管凳子脏不脏,我都一屁股坐下去。遇到问题,我总是去请教村支书、镇干部。走遍瓦铺村的沟沟坎坎,我渐渐地开始融入这个群体。作为第一书记,我深知只有为群众干实事,真正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只有与大家一道想办法、找出路、谋发展,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里,让诗意与扶贫交汇融合,才能获得异样的精彩……



瓦铺村有很多条沟,每条沟里都住有人家,而王家沟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牵挂不已。余祖安的老伴是一位聋哑老人,身体残疾,且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老伴,余祖安不敢出远门,平时在房前屋后种些农作物,忙地里农活时,就把老伴绑在门口。我毫不犹豫地走向这位聋哑老人,并慢慢靠近并拥抱她,拍着老人的肩膀安慰她。有一天这个一向面无表情的老人,竟然在我的拥抱中流下了眼泪。老人的眼泪,让我心情激荡:这是一个多么需要关爱的生命!当村里给五保户建好房子后,我和镇帮扶干部邓涛以及村两委会干部商量,给余祖安老俩口也分配了一间房子,并帮他们从山里搬下来,同时向镇上申请将他们调整成为五保户。从那以后,余祖安的老伴只要看到我去,就啊啊啊地打招呼,显得非常高兴。


同样,我所包的贫困户沈中斌一家三口,也让我时常挂念。沈中斌家有老母亲70多岁,儿子在安康上高三,为了养活一家人,为了给孩子筹上大学的费用,他长年在煤矿和砖厂打工,家里只剩下老母亲一人独自生活。因不放心他母亲独自一人在家,每次从他家经过,我都要进去看望问候,看看缸里水够不够用,米是否还有?


还有低保户王明金家,黄鞍十五组的罗发江……瓦铺村的这些贫困人家,都是我的牵挂,也是我们倾情帮扶的对象。



瓦铺村地处北上西安、南入巴蜀的盐丝古道,为汉滨北部山区寺沟里的一条千年商旅古道。寺沟,一条有生态、有文化、有历史,洋溢着人文情怀的秦巴山区天然峡沟。这里不但风景秀丽、人文厚重,还是李先念、何振亚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战斗过的一方红色圣地。我依然清晰的记得,2018年12月18日中午,冬日暖阳,在惠德泉老人门前,成片红艳的火棘红得火热,成群欢快的喜鹊叫得喜庆。伴随着热烈的鞭炮声,我们在惠德泉老人家的堂屋里点燃了生日蜡烛,簇拥着这位百岁寿星唱起了生日歌曲。惠德泉老人是抗战老兵,1942年3月参军,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军13余年,转战18个省市,历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同日寇作战十多次,与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作战、湘南战役、解放大西南和进军西藏等战役,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惠德泉老人的战斗精神,成为鼓舞我们不忘初心,决战决胜深度贫困的强大动力。



瓦铺村的扶贫工作是迫切的,见效却又是缓慢的。为了把瓦铺清酒品牌打出去,我多次与村主任李支清到安康市场做调研,在淘宝网上与商家反复沟通,设计能突出瓦铺村特色的酒瓶以及瓦铺清酒标签。在2018年11月5日开幕的杨凌农高会上,我亲自为瓦铺村的清酒做形象代言人,不遗余力地推介,现场接到两千件订单,获得陕西省委胡和平书记、贺荣、张广智、魏增军等领导们的关注和认可。如今,经过我们与市委办的共同努力,清酒加工厂已重新选址建设,瓦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一届股东成员代表选举大会也顺利召开了,产生了新一届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自此,瓦铺村有了自己的集体经济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农村留守孩子来说,成长过程中物质的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但家庭教育的缺位,则让他们难以跟城里的孩子站在用一条起跑线上。瓦铺村有一所教学辅助点,由两名老师和16个学生组成,分了两个年级。当看到孩子们见到我鞠躬说“阿姨好”时,当学前班的孩子们围着我拥抱我时,我总是难以控制我的眼泪。我知道,除了教育的缺失,这些孩子更缺少父母的爱!我想办法通过各种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培养和心灵关爱。我所在单位的各党支部先后分批为村小学留守儿童捐赠了书包、文具、图书、体育器材等,同时与孩子们进行课堂互动活动;西安诺丁园教育中心的老师们给孩子们上礼仪、手工、音乐、美术课,还有请假专程来陪小朋友们上课游戏的西安萱儿小朋友。如今,瓦铺村的留守孩子都有了可喜的进步,原先大多腼腆不爱说话,现在都变得活泼开朗,更加有礼貌,也敢于大声表达自己的心声。


纸短情长,回顾这一年在瓦铺村的日子,心里充满温暖。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这道风景是一种诗情画意,是一种大爱情怀,更是我的“不忘初心”。付出了再多的艰辛和汗水,都不算什么,我更在乎的还是乡亲们的认可和信任,更想看到的是乡亲们生产、生活的改善,收入的不断增加和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相信在省社科院、市委办及社会各帮扶力量的倾情帮助下,瓦铺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