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俊:青少年应担当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力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尹小俊:青少年应担当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发布时间:2019-12-03      作者:西部网       访问量:11801次  分享到:

传统文化传承亮点频现,成效渐显。我国近年来开展了不少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有些比较好的形式,尤其是有些典型的、优秀的传承形式值得推荐介绍和深入思考,引来了社会公众的高关注度,同时激发了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钻研兴趣,比如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被改编成歌曲的《琵琶行》等,呈现出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传承表现形式。  

这些形式集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点:一是以适应和对接青少年需求特征为导向,强调以高质量的经典传统文化内容为传播内核;二是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紧扣供需双方的互动过程,注重融入生活化、社会化、时代化、技术化的现代传播特性特征;三是坚持充满时代感、时尚感的传承创新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应注意寓教于乐,赋予相应的生活气息予以引导。    

整体来看,诸多传统文化传承行为及其活动都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效,一是制造出一些社会热点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关注传统文化;二是不断变化革新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激发了青少年群体的高参与率;三是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增强了文化代际传承。  青少年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创新实践,助力树立文化自信,结果会产生更多的社会积极效应,对此可以从互动对象、实践路径、正向心态等三重角度予以诠释解读,其核心内容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扩大树立文化自信的受众群体规模。青少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传承者,树立文化自信需要依靠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承续、创新,而青少年群体是其中基础性的储备力量和重要的生力军,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现出对根植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明显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意识,树立文化自信的受众群体构成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第二,有利于完善树立文化自信的传承技术机制。巩固和提高文化自信离不开社会各类人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技术机制和传播方式进行与时俱进、调适创新,而青少年是更善于学习革新,善于摸索实践,善于引领示范的一类群体,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逐渐经历了从认识、认知到认同的各个发展阶段,青少年自然也会慢慢承担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者、示范者、引领者的社会角色。  

第三,有利于增强树立文化自信的积极心理意识。文化自信的诞生关键在于社会各类群体能够在积极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本土文化形成主动认同、主体认同、习惯认同、行为认同、实践认同的状态,青少年群体同样如此。而且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知识广泛,学习兴趣强烈、求知欲旺盛,围绕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心理准备,拥有积极主动的意识。


尹小俊,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西部网专家谈栏目)

链接:http://news.cnwest.com/bwyc/a/2019/12/02/1822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