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菁:打造黄河流域之“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顾菁:打造黄河流域之“芯”
发布时间:2020-07-15      作者:顾菁    来源:《当代陕西》    访问量:13144次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陕西处于黄河中游,黄河流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和76%,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好;要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基础上找准定位,充分发挥功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黄河流域陕西段是黄河流域之“芯”,省内黄河流域输沙量占到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60%以上,是黄河治水的主战场,肩负黄河自然生态治理修复的关键使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然而,一系列数据进一步显示,陕西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前却面临着更多的竞争与挑战。例如,2019年陕西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在黄河流域九省中仅排在第4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在第3位;水利投资规模排在第4位;对黄河的信息关注水平排在第4位;与黄河关联的媒体资讯数排在第3位(信息数据的整理截至2020年5月19日)。陕西迫切需要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重新定位与黄河全流域的关系,提升对黄河流域的影响力,才能进一步发挥陕西力量,展现陕西担当。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同体,将陕西建设成为区域协同的协调者、要素协同的扩散源和目标协同的引领者。确保黄河长久安澜的重点是“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黄河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因此,要立足陕西、跳出陕西,主动对接国家相关部门和其他省区,抢占先动优势,激发联动效应。

要号召黄河流域九省联合建立生态治理协调机构,共同组织制定黄河区域生态治理总体规划与实施办法,开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通过跨区域的制度性合作机制,从顶层设计上促进黄河流域规划的统一及落实,充分整合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生命共同体,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由不同生态廊道、不同生态板块、不同生态功能耦合而成的多层生态网络体系。

将区域环境政策、制度、规范以及环保技术创新等纳入治理进程,建成网络化生态合作治理平台。探索各省市环境协同治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合作协商制度,协调不同地区在黄河生态治理合作过程中监督、评估、预警、考核、问责、纠错体系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合力构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积极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陕西建设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的策源地、排头兵和推动者。以制度协同服务为抓手,引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推进环境共治共享,强调在黄河治理中行政手段、市场手段、社会化手段等方面的制度协同。充分发挥环境税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排污权交易、自愿减排等制度的作用,加强制度间的优势互补。系统性推进绿色信贷体系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助推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市场化方式建立“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基金”,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方式、引入PPP项目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投资运营。跨地区联合实施引黄灌溉及调蓄、沿黄生态廊道、河道和滩区安全综合提升、滩区扶贫等重大项目建设。针对各类治理成果制订长期跟踪监测和长效评估计划,根据治理工程投入的大小实行以奖代补,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同时,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省际边界河道水利规划、河道岸线利用规划、省际重点水事矛盾敏感地区水利规划、采沙规划的编制,统一为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确保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一进行。

加强科技服务对接与科技资源共享,将陕西打造成黄河生态治理中科技创新的龙头与综合要素服务平台。以创新一体化思维建设黄河生态共同体,提升陕西在环保科技、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与辐射带动作用。

运用卫星定位、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联合建设黄河全域分布式环境生态数据监测传感终端,完善遥感遥测监控、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和执法巡查监控,形成多要素、多介质动态监控和全覆盖、高精度、反应迅速的立体化监控网络,实现生态环境空间精细化管控全覆盖。依托陕西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和创新港,打造大型科研、检测设备仪器、中试基地为一体的黄河流域生态资源多要素大数据检测平台,动态反映流域环境质量、水文、污染源清单、水域岸线管理运行等方面情况,实现流域管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形成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评估和激励机制,对绿色技术应用实行奖励和支持,扩大绿色科技的应用范围,加强与黄河流域各省市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沿黄绿色产业体系,形成分工有序、布局合理的黄河流域绿色产业空间格局。立足杨凌上合农业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农业创新基地,以核心技术助力生态农业创新模式,推动沿黄地区生态农业道路快速发展,打造绿色安全和谐的清洁田野和环境整洁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通过与沿黄省市的多式联动体系建设,推动陕西与上下游省市开展绿色飞地园区合作,将产业布局、生态扶贫与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陕西打造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示范样板。着力抓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服务、生态富民和生态安全等工作,构筑黄河绿色生态屏障。

要紧抓水沙关系调节。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施。全面启动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工程,补齐全省绿色断裂线,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和关中北山、秦岭坡脚地带等地段实现绿色全覆盖,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草)成果。在主要河流的交汇处划定湿地保护区,完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增强河湖、湿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以“关中水系规划”为统领,以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及生态示范河湖建设为中心,围绕渭河综合治理及河湖湿地建设两个中心,强化江河湖泊水生态环境治理。

以“蓝天净土”为目标,紧抓治污降霾联防联控,建立沿黄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强化土壤污染修复,重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以及工业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全面实现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积极呼吁《黄河保护法案》的议案,在法律层面协调统筹黄河流域省际合作的关系和矛盾。要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主体之间有效、充分协同,必须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需要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发展。

在污染防治方面,充分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生态污染防治的内容设计,统筹水资源、大气、土壤、生态等要素,提出更为细化、针对性更强的要求,包括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等水土保持、黄河下游悬河治理等;渭河、汾河等重要支流的产业准入与淘汰要求、总量控制、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汾渭平原、黄河三角洲大气联防联控等。

在流域综合管理制度方面,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依据“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治、群策群力”的原则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建立黄河流域及时有效的防控综合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司法保障,避免行政干预司法或地方司法保护主义现象。


顾菁,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当代陕西》2020年第12期)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ddsx/202012/20200702/288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