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给孩子讲一段广博的丝路故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刘宁:给孩子讲一段广博的丝路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02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10513次  分享到:

丝路文学是描述丝路文化和故事的艺术。众所周知,要想创作一部有分量、经得住时间和读者考验的丝路文学作品,需要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储存、丰沛的人生感悟,以及超乎常人的文学想象力。章学锋新近问世的《丝路家书》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别具一格的写作体式,成为从众多丝路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少儿文学成果。  

《丝路家书》的优长之处在于,作者以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长距离贸易和交通道路,是人类文明互鉴、交融的大舞台,世界人民共同绘制出来的文明画轴。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以商道、驿站、关隘、城池等一个个鲜活具象,或一个个内涵深厚、意蕴绵长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沿途各个地域。在中国境内遗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它们承载着人类文明记忆,铭刻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过去。  章学锋以世界文明交汇的遗迹为坐标,以民族多元文化碰撞的场域为创作出发点,精心选取27处中国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丝路故事写作对象和精神驰骋空间,将丝路这一重大题材化解为具体可感、可观、可控的物象,展现出遗存在中国大地上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神光和诗韵。在27处世界文化遗产中,章学锋以关中、河洛、河西、西域作为丝路上重要的自然人文区域,以探源、探踪、探微、探真不同的主题命名赋予中国段丝路不同区域文化意蕴,以“中国力量呼啸来”显示着作品开篇起笔不凡,以“丝路大书从这里翻开”昭示着丝路文化的根源所在,以河洛地区勾勒丝路历史文化踪迹,河西地域展现从历史、宗教文化中走来的文化廊道的神秘,给予西域作为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古丝路文明双向交流的重要枢纽地位。  在章学锋的勾连下,两千多年丝路上的历史、宗教、文学、掌故、建筑、交通、美食等交织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互映衬,传说与史实比肩对照,文学与史册相映生辉,构建起一幅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画卷,描画出了一道令人神往的世界彩虹之路,这不惟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更彰显了当代中国作家为“时代而歌”的使命意识。  

《丝路家书》是以寻访姿态舒卷开来的田野考察视野下的丝路故事。章学锋在历史追寻与现实拷问中,边看边思考,边走边创作,亲历性使这部《丝路家书》具有强烈的现时感和现场性,作家丰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才情又使其在历史情境探寻中获得新的精神启示。于是,丝路的田野在我们面前展现出大地千姿百态的形貌:平原、丘陵、沙漠、河流、高原、雪域,还有古道残阳、西风烈马等自然人文景观一一呈现。章学锋以行旅身份所展现出的田野是收集资料的场域,验证各种定说和相关假设的场所,也是从事文学创作的环境和想象力纵横的天地。  唐诗是章学锋追溯历史场景最好的媒介,在浅吟低唱中,崤函古道上,大诗人杜甫风尘仆仆地赶路,夜宿石壕村,写出著名的《石壕吏》。章学锋捕捉到了这一历史宝贵信息,以现代人的感悟将历史与现实交织而产生的情景描写得生动,且叩击我们的心灵:“我坐在古道旁的荒草上,风把大地厚重的芬芳传向四野。向远方眺望,我心想:脚下这些裸露的道路岩石,见过太多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商人,见过太多中原的绫罗绸缎、茶叶、瓷器和西域的香料、果种……那个走出石壕村的诗人,沿着古道,向着更为深远的地方走去,一直走向历史的深处。”穿越历史的场景,在丰赡的文学景观里,章学锋为丝路彩虹涂抹上一缕迷人的霞光,让我们重温了一代代、一辈辈在这条古道往来的古人心境,体味到他们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脉动。  

《丝路家书》之别致还在于,以孩童的视角、父子对话的家书形式探索了丝路文学创作的新形式。家书形式传承了中国家风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好的家书可以使“一时之语,可以受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章学锋以一位父亲对孩子关爱之情,写出了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它们是拓展孩子们视野、增加知识的文本,也是培养孩子们民族自信心的蓝本,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而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嘱托使得这部钩沉历史、叙述文化的文本平添了强烈的现实对话意味,孩子们喜欢的平等阅读方式,令人感到作者仿佛在与我们促膝相谈,或与我们一起林间漫步,或者是在炎热的夏季摇着大蒲扇向我们讲述他的丝路寻访故事。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书信体是文学创作极其重要的文体,当年年轻的冰心以崭新的新女性姿态展开对社会问题讨论,温婉、清丽,充满柔情的《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章学锋则以男性的身份在《丝路家书》中表现出烂漫的童心、温暖的人情美、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将男性的阳刚深沉之美与儿童文学的清纯欢畅韵味结合得恰到好处,使其作品有了刚柔相济的品位。而他文笔简洁、语言生动,诗歌、楹联、俗语的引入对厚重的丝路文化来讲平添了几分清新、温婉的个性。 

回想笔者曾与章学锋同行的那次丝路文化之旅,那时的他总是忙忙碌碌地拍照,仔仔细细地观看,密密麻麻地在小本子上记录。大概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他正在为写丝路的书而做准备,没有想到,现在这部《丝路家书》就摆放在我的面前,并且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书,令人非常感动。仔细翻看一页页,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这一封封可抵万金的家书,把我们带到章学锋寻访过的那一个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场域和情境。


刘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14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