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丞:做好“六稳”落实“六保” 在新起点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罗丞:做好“六稳”落实“六保” 在新起点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06         来源:西部网    访问量:5413次  分享到:

陕西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南北跨度大,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山地多、川原少,农业用地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7%。近年来,陕西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统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既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坚实支撑,又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也要适应并遵循这一趋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向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道路上,陕西省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三产融合程度低。乡村旅游是最常见的三产融合表现形式。目前,陕西省的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存在着农产品加工业滞后、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休闲农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农村人力资本不足、农户参与产业融合能力较弱等问题,三产融合度仍然偏低。

第二,品牌影响力不足。全省只有主要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了标准生产体系,大多数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仍然较低。经过多年发展,全省“两品一标”产品数量初具规模,发展迅速。但是占全国比例仍然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以果品类、农产品类为主,畜禽、粮油、蔬菜等类别较少,产品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有待提升。

第三,村集体经济体量偏小,营利能力较弱。全省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村集体资产未得到有效利用,村集体营利能力普遍较弱。

第四,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的合作社缺少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人才。高素质农民比重较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第五,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全省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与科技人员配置比例较低,财政投入的涉农科技创新资金也呈下降趋势。同时,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不强,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二是投融资渠道创新不足。一方面,土地、村集体资产等进入流通环节的模式创新不够,农村现有资源盘活力度低;另一方面,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对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用有限,且社会参与的创新不足。

因此,为更好地在新起点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以特色农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切实贯彻实施国家各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开展示范引导,宣传推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典型、休闲农业和乡村示范县(区)、美丽乡村等先进,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加工企业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民创业园聚集发展。发挥比较优势,鼓励关中和陕南、陕北形成“农产品销售营销+原料基地”共享发展机制,积极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二是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市场营销。围绕陕西省3+X农业产业体系,由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十四五”时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规划,力争在形成涵盖区域主要特色农业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建立品牌标识、标准、使用、推广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机制,借助中央媒体和省市各类媒体,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以及新媒体等新兴手段,加强品牌市场营销。

三是因地制宜,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注重联合与合作,针对生态环境制约、发展动力不足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鼓励有经济实力且有发展意愿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跨区域收购与合作,抱团发展,开拓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鼓励资本资金经营运作,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调整完善股权结构,以村办企业为基础,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动态调整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吸引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

四是多措并举,激励社会人才投身农业。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退役军人回乡创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服务平台,确保创业创新稳定发展。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等方式,参与农业农村发展。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增强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素质农民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设立高素质农民创业扶持基金,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倾斜。

五是坚持科技引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通、高效配置的创新系统,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加快创新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围绕生物技术、资源利用、农业工程、食品加工与营养安全等关键领域,进行科技攻关,组织实施粮食、生猪、“3+X”特色产业等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研发。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挥杨凌农科城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示范推广作用。持续培育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建一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组建一批具有专业背景,掌握法律、知识产权、市场管理等知识的专业成果转化团队,筹建省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

六是强化财政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财政资金,优化政府资金支农支出结构,转变资金投入方式,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商业保险机构创新涉农业务和担保产品,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资金支持服务和风险应对保障。完善农业产业扶持基金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和运营。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配套设施建设。


罗丞,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2021-01-06西部网专家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