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部网采访张燕研究员、吴刚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央广网、西部网采访张燕研究员、吴刚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1-07-08         来源:宣传信息中心    访问量:12281次  分享到:

央广网 2021-07-07 

【解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系列报道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将是怎样的一个“公园”

编者按: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表示,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年10月29日,中央正式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在此背景下,陕西在2021年6月中旬公布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紧密结合国家要求,为把黄河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抓好落实,奉献陕西的力量与担当。

  央广网西安7月7日消息 根据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范围包括西安市(含西咸新区)、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全境及商洛市洛南县、商州区、丹凤县,共8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规划期是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 年。

  公开报道显示,从2020年12月到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已经多次组织召开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讨会和推进会;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启动会;6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山东济南组织召开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沿黄9省(自治区)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在会上介绍了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未来,随着国家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将是怎样的一个“公园”,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黄河绕榆林吴堡全景图

  深挖内涵 这个国家级文化公园意义厚重

  黄河,流经青海、陕西等9个省区,自走出青藏高原汇入渤海,九曲十八弯。几千年来,保护和开发利用黄河资源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成为沿黄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

  值得思考的是,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陕西如何紧抓这又一国家重大战略机遇?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认为,沿黄古都文化、黄河山水文化和黄河治理文化将随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陕西应当主动对接、积极作为,深挖陕西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内涵与潜力,通过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黄河生态保护,让黄河陕西段成为陕西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前提。

  一位从事文旅研究的业内人士分析,深度对接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发展机遇,通过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将是推动陕西发展的又一国家重大战略机遇。

  “规划形成了集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的一体化工作机制,这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在陕西的落地实践提供了扎实的依据。”长安大学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栋昌表示,值得期待的是,规划将为陕西进一步讲好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坚定文化自信、奋力谱写好文化领域追赶超越新篇章等文化故事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全面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规划要求,要挖掘和阐述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黄河文化摇篮的文化价值,做好生态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根脉文化、都城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黄土文化、长城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深入挖掘陕西黄河流域文化内涵,梳理黄河文脉体系,关键在于突出关中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周秦汉唐文明的核心传承地,凸显陕西黄河文化的根源性、延续性和融合性,敢于担当、率先作为,努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

  黄河流域是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集聚地。

  规划要求,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凸显“圣地延安”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中国革命精神标识地。围绕黄土高原、秦岭中央水塔等自然资源,严格保护自然生态,建设中华地理自然标识地。推动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标识体系再扩容,打造中华民族培根铸魂的文化标识集群。

壶口瀑布

  “一廊两地四带多园”多角度展示 内容丰富 

  据介绍,该规划以陕西黄河流域文物及文化资源分布、山形水势为基础,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求,构建“一廊两地四带多园”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格局。

  “一廊”即黄河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依托黄河干流的自然生态资源、文化遗产和红色革命文化等资源,以沿黄观光公路为主轴,串联沿线文化遗产、水利遗产、农业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资源,打造北起榆林,途经延安、韩城,南至渭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

  众所周知,陕西拥有两大文化高地即关中文化高地、红色文化高地。关中文化高地以西安为中心,整合利用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的文化遗产和文旅资源,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战略优势,展现周秦汉唐文化遗存的完整序列,凸显华夏文明起源的主体地位,打造具有根源性、代表性、延续性和融合性的关中文化高地;红色革命高地以延安为中心,依托陕北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革命精神,高质量发展红色文化及相关产业,打造陕北红色文化高地,持续引领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大格局。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主题展示区

  规划中所说的“四带”是指渭河文化带、红色文化带、秦岭生态文化带、边塞文化带。

  渭河文化带依托渭河两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串联宝鸡、咸阳、杨凌、西安、渭南,辐射铜川、韩城,形成关中文化、丝路文化、古都文化交融带,打造集遗址展示、民俗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体验带。红色文化带整合延安、榆林、西安、渭南、铜川等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与旅游休闲、研学教育、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红色文化带;秦岭生态文化带推动秦岭生态和历史文化空间的立体化保护,凸显秦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秦岭生态文化带;

  边塞文化带以榆林为中心,加强对统万城遗址等典型性边塞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协同秦直道、秦长城、隋长城、明长城等线性文化遗产,打造边塞文化带。

  此外,以黄帝陵人文初祖展示园、西安都城遗址展示园、宝鸡周秦文化展示园、石峁遗址文明起源展示园、汉唐帝陵文化展示园、壶口-龙门峡谷景观展示园、华山-三河口-潼关山河雄关展示园、韩城-合阳民俗文化展示园丹凤会馆文化展示园等“多园”,也将释放强大的文化活力。

  记者从规划中还了解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成后将形成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黄河流域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集聚地、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华文化的传播展示窗口、黄河流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

  未来,“一廊两地四带多园”将成为展示黄河文化的一个个精彩的窗口,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窗口,让文化活起来、实起来,助力陕西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带动相关区域富起来的有力抓手。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认为,规划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沿黄省区市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康养产业联动、交通信息互联进入规划指引、定向施策的新阶段,这将有助于陕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先行先试 这个文旅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责任重大

  记者从规划中了解到,整合陕西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以黄河干流为主轴,重点发展秦晋峡谷、黄河蛇曲(乾坤湾)、壶口瀑布、洽川湿地等自然景观富集地。鼓励探索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开展先行先试,彰显惠泽民生的文化价值。

远眺黄河

  以关中文化和红色文化为特色,强化西安、延安作为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中心城市地位,夯实宝鸡、咸阳、渭南、榆林、铜川等作为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重点城市地位,形成集文旅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设施、新兴业态等内容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体系。

  以“中华根脉、文化陕西”为统领,统筹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等资源,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大省优势,拓展渠道平台,创新形式手段,通过借筒传声、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陕西故事、丝路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走出去实效,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推动陕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展示窗口。

黄河府谷段

  同时,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底蕴,统筹陕西省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资源,以文化主题展示为引领,完善文化旅游产品业态,促进文化资源联动发展,培育具有陕西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动“黄河文化旅游+”,促进黄河文化旅游与城镇化、乡村振兴、革命老区振兴、生态保护、运动康养、教育培训等跨界融合发展。

  规划要求,以文旅融合为导向,整合黄河流域自然生态与周秦汉唐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提升文化旅游供给质量,策划文旅融合经典线路,塑造文旅融合知名品牌,在陕西打造黄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从长远来看,规划的实施,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非一日之功。”张燕认为,短期来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预期建设目标的实现,助推黄河流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文旅深度融合是突破口之一。借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陕西应当抓住国家给予的有利机遇,助力陕西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陕西文化旅游的进一步繁荣。靠河“吃”河,借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陕西将行稳致远,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贡献陕西力量。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07-05 

“着我旧时裳”之风兴起 西安“汉服热”现象观察

7月的西安,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越来越多的人身穿汉服出现在大街小巷、公园景区或是网红打卡地。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汉服已经成为如影随形的文化印记。当复古风开始流行,加上社交媒体的宣扬,汉服圈的队伍不断扩大,成了无数人追捧的新时尚。从B站上up主的强势“安利”,到近几年“华服节”的风靡,汉服正在不断“出圈”。

“抖音618好物节”数据发布 西安人最爱买汉服

“抖音618好物节”数据发布西安人最爱买汉服

在大家普遍的认知中,汉服就是汉代的衣物。其实不然,那么何为汉服呢?所谓"汉服",其实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并不单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包含的朝代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其中又以汉、唐为主流。

西安作为周秦汉唐文化的聚集地,也被称为“对汉服最友好的城市”,穿上汉服去大唐不夜城打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近日,“抖音618好物节”数据报告发布,报告中显示,西安是在好物节中购买汉服最多的城市。

随着汉服的不断“出圈”,围绕汉服的相关企业也迎来井喷式的增长。据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安的汉服相关企业数量有102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二。企业数量与排名第一的武汉仅差1家。放眼全国,根据最新预测数据,2021年中国汉服爱好者人数将达到689万,较上一年增长33.5%,汉服市场规模即将突破百亿级。

西安大唐不夜城某汉服店

汉服热带来新商机 正品山寨难分辨

随着汉服爱好者群体的不断扩大,线上线下的汉服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随着《长安十二时辰》、《长歌行》等古装剧的热播,为汉服热推波助澜,汉服市场可谓潜力无穷,成为不可小视的商机。

但与此同时,火热的汉服市场也滋生了山寨现象频发等现象。有从业者表示,由于缺乏知识产权和维权经验,再加上山寨比正品更便宜、成衣速度更快等原因,“正品反而比不过山寨”。

“汉服圈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各种品牌、店铺也越来越多,上新也越来越快,但各种盗版山寨现象也越来越多。” 西安某汉服社负责人“苏盈袖”说道,她2018年进入汉服圈,目前已经购买了十余套汉服。

“正品和山寨虽然乍一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仔细看的话还是不一样的,正品的配色、花纹、面料都更加精致一点,穿上身也更加的合身”。“苏盈袖”认为,每一件正品汉服都需要受到保护,“我们圈内会互相提醒大家哪些是山寨店铺,避免大家买到山寨汉服” 。

西安大唐不夜城某汉服店

专家观点:汉服热了,但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汉服热升温,已经逐渐从舞台走向街头,从青年人走向小孩,这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是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燕说道。

对于汉服行业乱象,张燕建议:“要治理行业乱象,维护汉服产业良好秩序,商家要树立版权意识,主动申请原创保护,及时进行商标注册,申请作品登记证书,寻求著作权上的保护。还要树立法律意识,必要时要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汉服行业也可自发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则,引导汉服产业链向好发展。”

张燕还建议,必要时政府应适当进行引导,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汉服市场的监管,保护原创者的版权,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依法予以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