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西部网采访张燕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陕西日报》、西部网采访张燕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2-04-02         来源:宣传信息中心    访问量:3910次  分享到:

《陕西日报》2022-04-02

寻根祭祖 传承文化根脉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延续几千年的清明节,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先人的追忆缅怀,承载着每个家族繁衍延续的历史记忆,维系着子孙后代虽居四海而亲情不断的血脉渊源,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清明祭祖是炎黄子孙纪念祖先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之际,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各种形式祭奠人文初祖黄帝的盛况,不仅蕴含着共同的传统价值观、精神文化内涵,也象征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祭祀文化的传承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并列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说明祭祀是古时候国家在常态状况下最主要的文化活动,昭示着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

祭祀源于人类早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并由此产生了各种祭祀活动。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都是由原始信仰演变而来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其中,祭祖主要集中在春节和清明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多地赋予了春节阖家团圆的寓意,而将清明节作为祭祖的主要节日。

清明祭祖这一习俗在世代相传中,从最初各家各户或某一宗族表达对先人的感恩和缅怀之情的祭奠仪式,逐渐转化为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体现,蕴含着崇尚孝道、敬奉祖先的传统美德和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清明节因此成为中国人的重要节日之一。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有在清明节回乡祭祖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之情。2008年开始, 国家将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假日, 充分体现了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传统文化。

“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根脉祖源地之一。因为黄帝陵、炎帝祠、华胥陵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学术界将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笼统地视作根祖文化资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燕说,“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祭祀文化传承与转化,形成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陕西重点规划了许多历史文化园区,依托黄帝陵建设了华夏始祖文化园区,依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秦咸阳宫遗址建设了秦文化园区。这些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整合、资本和人才的聚集,有利于扩大文化旅游市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祖文化在祭祀活动中的体现

在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各种祭祀活动中,黄帝陵祭祀的历史最为久远、地位最为重要。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历史上,祭祀黄帝的活动由来已久,并逐渐成为国家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举办了第一次黄帝陵祭祀。1980年以来,黄帝陵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制度。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

如今,每年清明时节,位于黄陵县桥山之畔的黄帝陵都会迎来数十万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祭祖,表达对人文初祖的感恩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陵祭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深刻体现。祭典礼制的沿袭、演变,祭典活动所涉及的服装、木刻、剪纸、乐舞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事物,都是当地民俗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见证。发掘、整理、保护这些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探索、完善陕西民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艺术都具有推动作用。

黄帝陵周围的古文化遗址、黄帝文化遗迹、传说故事以及历代的祭祀活动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与黄帝陵融为一体,打上了黄帝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既是黄帝陵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祭祀活动、氏族文化的追溯以及强调血缘宗族等寻根祭祖的实践活动作为根祖文化的表现,通过文字叙事、视觉艺术、仪式活动等形式促成了这些表征的形成。”张燕说,“除了这些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综合性文化载体与文化遗产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帝陵祭典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民族身份的概念。通过祭典文化而实现的民族身份构建,向海内外中华儿女提供了民族认同感。”

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黄帝陵祭祀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所衍生出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形成了当时最大的部落联盟。这种团结统一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不散的核心力量。黄帝打破氏族界限,促进各民族间的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这种民族融合、和谐一体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优势。

今天,黄帝陵已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前往黄帝陵寻根祭祖就是他们表达尊祖敬宗的民族情感和追根溯源的民族认同、血脉认同、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他们所表达出的对黄帝的尊敬与崇拜,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文明的崇拜。

“黄帝陵祭典使人们获得根祖文化所带来的身份认同感,表现出跨越经纬度的文化内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由血缘到地缘的向心力。祭典文化蕴含的‘同根同源’民族心理堪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文化支柱。”张燕说。

“根祖文化积淀着先辈们的世代经验,承载着客观的历史境遇。在当下的文化生活与历史中,我们随时都能发现它的延续和发展。它的本质是追寻中华文化之根、精神之根,包括爱家忠国之根、天下和合之根、敬德重礼之根、立身尚义之根和向上自强之根。”张燕表示,“黄帝陵祭典所蕴含的血缘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将永远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03-25 

陕西文博数字藏品市场火热 掀起文化消费新潮流

3月24日,西安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阿里拍卖平台全球限量发行三款“〇宇宙”数字藏品,每份售价19.9元,售卖情况十分火爆;无独有偶,今年正月初五,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头号财神”数字藏品,限量发售388份,其中一份采取竞拍形式,起拍价1元,成交价涨到了1321元,上线皆迅速售罄……

近年来,全国各地文旅场所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其中不乏融文物形象与历史知识于一体的“出圈之作”。如今,博物馆文创开发的脚步又走向大数据领域,只需要一杯咖啡的价格,就可以坐享一辆“秦陵彩绘铜车马·一号车”,轻松实现收藏梦。

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陕西多家景区上线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就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让各类传统艺术藏品拥有一张专属的数字证书,由于被永久存储在区块链上,因此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无法被复制和随意篡改。

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多家景区纷纷“试水”数字藏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城墙景区、大唐不夜城景区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数字藏品。

2021年9月21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对外发布数字藏品。该作品依据国宝级实物藏品“秦杜虎符”的正面、反面图像以及三维数据生成了3份数字藏品,并基于“秦杜虎符”表面的40个铭文,开发出40份数字衍生品。不过,这43份数字藏品没有流向市场,而是全部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


为顺应文旅行业的数字化热潮,2021年10月,西安城墙景区启动数字藏品开发。12月16日,根据城墙热门IP金甲武士设计的2801份西安城墙小武士数字藏品一上线便售罄,以竞拍形式发售的冬季限定版小武士吸引了4万余人参与,最高竞价达39501元。

还有今年正月初五,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推出“头号财神”数字藏品,限量发售388份,其中一份采取竞拍形式,起拍价1元,成交价涨到了1321元,其他387份数字藏品以统一一口价售卖,18.8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文创相关企业3.64万家,其中陕西文创相关企业多达5801家,位居全国第一,并在数字藏品领域的探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上线即售罄 数字藏品为啥那么香?

当前,中国数字藏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参与人数和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尤其在文博领域,数字藏品一经发售常常被爱好者“秒杀”,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数字藏品为啥这么香?有业内人士指出,数字藏品打破了时空限制,限量和唯一性增加了它的收藏价值。不用花费太多的价格就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藏品,很多人都愿意购买,比起传统文创,数字藏品更符合当下的消费需求。

此外,元宇宙的火爆也推动了人们对数字藏品的关注和参与度。在元宇宙世界中,收藏一件数字藏品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中收藏一幅名画或是一件古董,这打开了数字藏品的应用场景,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潮流。

记者注意到,随着数字藏品的升温,这个领域出现了一些过热的势头,各类机构纷纷入局NFT数字藏品领域,导致作品良莠不齐,用户也难以去伪存真,在纷繁的数字藏品市场中无所适从。

专家观点:掀起文化消费新潮流 但需谨慎看待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旅企业打破常规,寻求新的突破力,数字藏品的出现不仅给文旅企业赋能加持,也为未来打开了更大想象空间,成为了现代人文化消费潮流,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下的互动与共振。”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燕说道。

张燕表示,线上服务与开发数字文旅产品是线下实体景区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具有丰富文旅资源和文化IP,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一定会实现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

张燕还表示,当前数字藏品的发展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我国没有对相关交易平台进行规制和监管,相关法律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数字藏品的正面价值,同时也要认真辨别,切忌头脑发热贸然参与,要充分意识到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