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成荣: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陕西实现共同富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裴成荣: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陕西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2-04-21      作者:裴成荣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5426次  分享到:

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大举措:第一,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第二,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第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第五,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第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十三五”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但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看,目前仍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存在着经济活力不足、创新驱动不够、质量效益偏低、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就业矛盾突出、公共设施不完善等主要问题。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做大“蛋糕”,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代陕西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聚焦提质增效

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平台优势,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活力。以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总平台,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保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对接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引导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体系。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及大数据中心的规划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亩均效益”评价为导向,激励低产低效企业改造升级,引导低产低效企业通过引进嫁接、股权优化等方式进行重组,整合优化资源要素,实现提质增效。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科技创新、项目孵化、产业推广等服务平台载体的共建共享,加强大数据中心、软件、服务平台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更好发挥政府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杠杆作用,优化创新资源保障供给和配套支撑,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优质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在基础研发、成果转化、产品配套、技改升级、场景开放、专利布局、资金融通、人才引进、空间规划以及品牌塑造等方面给予多层次的支持。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服务,建立民企政务服务协同机制,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融入双循环,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推动特色产业或优势产能开拓海外市场,鼓励领军企业开展全球化布局,加大“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服务出口。提升国际贸易通道运行能级,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国际贸易通道及“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推动陕西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服务贸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鼓励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外贸外资优化升级,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和高层次对外投资策源地,推动陕西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

围绕缩小差距

加快促进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一体化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地区发展优势,突破行政规划限制,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关中地区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为龙头、西安都市圈建设为核心,以关中产业布局一体化为目标,引导西安市非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向关中地区转移,加强产业合作配套,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形成优势互补、竞合有序、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陕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加强榆林、延安产业分工协作、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推动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挖掘陕南绿色生态优势,打造绿色产品、旅游休闲品牌,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通过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以“互联网+农业”为抓手,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为农民创收增收;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支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工商资本合作,利用闲置地和闲置农房等建设种植养殖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业态,为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养老休闲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建立社会资本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大中型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对接,建设订单基地,通过联贫带贫的新模式,助力农村农业致富。

多方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同步增长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建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长效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不低于经济发展速度。根据当前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强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千方百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专业人才群体激励机制,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使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持转移净收入稳定增长,稳步提升脱贫户收入。

瞄准短板弱项

不断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的稳定性。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产业,不断扩大就业需求。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资源精准对接。以鼓励创业扩大就业为主要抓手,为劳动者创业增收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及相应的公共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于能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应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按照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个数来决定贷款贴息额度。加强对下岗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扩大城镇建设与治理中公益性岗位安置,积极落实补贴政策;加强再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失业保险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围绕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偏远农村等相对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干旱和暴雨洪涝的多发影响,加强高标准农田的排灌系统、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建设,加大农田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精神富裕的基础条件,政府应根据群众的需求,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完善;充分利用互联网,以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文化普及,打造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同时,政府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渠道,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

       裴成荣,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2年4月21日07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