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所唐震研究员、李世平副研究员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人论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动态
中马所唐震研究员、李世平副研究员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人论坛”
发布时间:2022-04-25         来源: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访问量:4297次  分享到:

4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人论坛”成功举办。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唐震研究员、李世平副研究员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主题报告。因疫情原因,本届论坛采用线上会议,论坛主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功能·特征”。全国90多位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了论坛。

唐震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动精神”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典型的二重属性,一是认识上的真理性,二是实践上的主动性。从前者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从后者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开放性、时代性和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以及历史关怀等属性,其历史向度十分鲜明。这一点,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彰显历史主动精神的动力之源。上述二重性,又可以概括为理论属性与政治属性,而历史主动精神作为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主动地、充满历史担当地解决中国问题的精神状态,其来源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而又比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性更赋予了情感的、激勇的、奋进的特征。因此,在逻辑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又显现出历史主动精神。鉴于此,要发挥好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功用,就必须使其担负起两极责任:一是必须经常性地从其上游来源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里获得理论给养,运用经典理性的深刻性、完整性来指导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二是必须经常关注其下游即因中国马克思主义所衍生出来的诸多精神现象,把不合理的精神状态拉回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应有的轨道上来。当其政治属性与理论属性相一致时,应充分发挥其政治属性功能;当政治属性与理论属性相背离时,则应倡导政治属性向理论属性回归,以保证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李世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基:孟子性善诠释的三重奏”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认为,正如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孟子性善论研究存在两方面的内在关联:一方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钱穆先生认为:“孟子性善论,为人类最高之平等义,亦人类最高之自由义也。”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决定意识”。在此理论背景下,杨泽波先生认为孟子良心本心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的结晶”,并以此诠释孟子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