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李蔚: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发布时间:2022-04-26      作者:李蔚    来源:《当代陕西》    访问量:8238次  分享到:

在西安市雁塔区的民洁路上,坐落着一座在工业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新型鲜花市场——叁伍壹壹。走进其中,眼前的一切俨然与传统市场有所不同。

花花世界

用心发现,这是一个包含了诸多美学设计细节的独特空间。挑高的阳光玻璃房,锯齿形的屋顶,透露出包豪斯的风格意味。灰色的砖墙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然斑驳,如今在一篮一篮鲜花的装点中,添了一抹鲜活与灵动。园区内的指路工作,由怀抱鲜花的小绿人儿承担。行走其间,关于花朵的中英文诗句不时出现,为大家的寻花之旅加上了一点儿文学的浪漫点缀。

这里更是成为时尚人群的拍照打卡圣地。一楼的鱼市,玻璃鱼缸连绵一片,红色的鱼儿在波光粼粼的蓝色水域中轻快地游动,营造了一种浓浓的电影氛围感。二楼的玻璃暖房内鲜花盛开,芬芳一片,似乎有着过不完的春天。花市内随手一拍,都是花花世界,万物可爱的美好模样。

叁伍壹壹除了花市鱼市以外,更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诸多日常熟悉的餐饮品牌入驻,赏花观鱼以外,喝喝咖啡逛逛小店,也成为一种舒适惬意的休闲选择。这里的周末集市轮番换着主题,或是琳琅满目的宠物用品,或是小朋友们的画作展示,或是精美可爱的手工饰品……各类人群在此互动交流,享受着周末的美好时光。

站在道路中央,一旁是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创意社区,另一旁又是传统的老式工厂区,高大的绿树沉静不语,以它茂盛的枝叶,默默掩映着富有时代特色的标语墙:希望在市场,生命在质量,管理出效益,富裕靠奋斗。

时光让这里改变了模样。

叁伍壹壹曾是“3511”

叁伍壹壹文创园的前身,是3511厂。它与共和国同龄,曾是全国最大的军需毛巾厂,1954年由草场坡搬迁至西郊的昆明路和民洁路附近。如同电视剧《金婚》里张国立饰演的佟志一样,特殊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从天南海北汇集至3511,为祖国的军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3511厂也开始生产一系列民用纺织品。

2012年,3511厂开始转型,逐渐搬离了主城区,空置的厂房成为工业建筑遗存。如今我们看到的叁伍壹壹,就是对3511厂工业遗存的活化设计与更新改造。项目介绍中称,建造原则为“微更新,轻改造”,最大限度保留工厂的原有空间,最小限度的改造外观及室内空间。如此,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我们才能看到前述的园区中,阳光玻璃花房与原有厂房的锯齿屋顶奇妙融合,灰色的砖墙上也因花朵的附着而焕发了新的生机。

现今这里还坐落了一家艺术全时空间,空间内陈列了诸如梭织机、引风机、锅炉等不少工业遗留物,并在一旁辅以介绍说明。特别是对自身或父辈有着工厂工作、生活经验的人们来说,除了通过阅读青年作家班宇、双雪涛、郑执的工厂系列小说抵达往昔岁月以外,来到独特的工业遗迹改造空间,通过重观这些旧日的物品,又何尝不是一种唤醒记忆的方式?

QQ截图20220324100919.png

创意的力量

叁伍壹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立的背后,是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发展与全球性的产业转移相结合,中国成为了全球的“世界工厂”。而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制造”开始了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当世界各国政府加紧发展“创意产业”之时,中国也极为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04年,“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提出,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创意产业”更加得到了国家政府的认同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明确提到:“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空间形态。北京798艺术区,也称为大山子艺术区,前身为798无线电器材厂,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遗弃,自1995年成为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临时工作室后,逐渐突出其艺术特质,现已成为北京重要的创意集群地带,甚至成为了北京的著名文化地标之一。位于上海虹口创意园区内的1933老场坊,原来是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场。上海特有的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使得这里结合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天圆地方的理念,混合而成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而后经过《小时代》《跑男》等影视作品及综艺节目的取景宣传,这里更是成为名声大噪的创意之地。

在陕西西安,也有半坡国际艺术区以及大华•1935。半坡国际艺术区在西北第一印染厂的旧址上兴建,最初名为纺织城艺术区,如今设计展、个人工作室、酒吧、录音棚等多种艺术项目在此聚集,成为西安当代艺术交流展示的平台。大华纱厂由纱厂大王石凤翔于1935年创办,1996年改名为“国棉十一厂”,在承袭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这里已经成为涵盖博物馆、小剧场、文化艺术中心等多个项目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为现代城市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QQ截图20220324100858.png

创意之“小我”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随着产业的升级与调整,原有的产业转移,留下了所谓的“后工业空间”,为城市空间的创意改造提供了可能。

往日已逝,那些特殊的岁月记忆以及历史印记,以创意产业的方式加以转换,丰富了城市空间的样态。叁伍壹壹园区内,高高耸立的烟囱,宣告了往昔岁月里工业文明带来的荣耀,而今日“重塑生活之美”的玻璃项目介绍长牌,又表明现代城市生活的地域空间已然生成。厂房还在,烟囱还在,轰鸣的机器声却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附近秦美花卉市场拆迁后的迁徙。可爱的花朵、灵动的小鱼继续装点着居民们的生活。大家在这里寻找和体味着一种和自然相连的慢生活,以充实现代忙碌的“快生活”。

因此,创意文化产业并不是隔空的建立,它是建立在我们长久生活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变,如此才能真正的融入现代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

既然反复提到“创意”,此时,我们不妨再次思考“创意”的真正内涵。毋庸置疑的是,创意来自于与众不同的思考,代表了一种不可复制的个性。独立思考,只此一家,是不折不扣的“小我”。而创意的“小我”,又如何和城市的集体“大我”,产生恰到好处的关联互动?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创意空间,又怎样确立自己的独特面貌,以避免同一创意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平行挪移?此外,创意又怎样在商业文化之中,获得应有的面貌和尊重?


李蔚 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当代陕西》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