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张燕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张燕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2-06-22         来源:宣传信息中心    访问量:4210次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6-10

挖掘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

当前,“文化资本”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新资本形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其中,根植于乡村土壤的乡村本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本”,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擎和推动作用。

我国乡村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资本”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布迪厄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引入教育社会学,将“文化资本”作为一种中介因素,用以解释家庭背景优势在子女教育中的代际传递现象。90年代,“文化资本”概念被引入文化经济学界,澳大利亚文化经济学家特罗斯比认为,文化作为商品的资本特征在于,当其与其他投入特别是劳动力结合时可以产生新的商品。

文化资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文化资本包括绘画、雕塑、历史建筑、遗产等。无形文化资本既包括音乐、文学等,也包括某一文化群体的传统、价值、信仰等集合,同时还存在于各文化群体活动背后的文化网络与关系、文化生态系统及文化多样性中。

我国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燕看来,乡村本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基所在。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经过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可以被转化为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本”。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提到,按照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递进逻辑,乡村文化资源经过“创意”环节和“市场”机制,实现文化资本化和经济资本化,有助于实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

当前,在我国乡村文化与经济趋向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走向产业化是必然选择。文化是激活产业发展动力的创造过程,而产业化是对文化的再认识、再研究、再开发、再利用、再创新的重生过程,只有文化与产业结合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是以乡村文化资源、村野自然风光和当地民俗民风为吸引物,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提出,虽然乡村中的传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潜力,但乡村文化资源并不是天然就适应旅游产业。我国乡村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我国数千年农耕社会历史中缓慢形成的。因此,当前文旅融合视野下的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与基于市场和资本逻辑的旅游产业间存在着逻辑断裂。为使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效对接,我们需要重构乡村文化资源,即将其暂时从乡土文化的整体中剥离,抽象为某种符号,通过富有创意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转化为适合现代产业的要素,最后整合进旅游项目。

将乡村文化转化成实际经济价值,关键要实现乡村文化的资源转化。张燕认为,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村资源与市场的直接对接,使农村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其次,要将依托乡村山水风貌、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和节日、乡约村规等乡村文化资源所形成的乡村文化产业,向产品、产业层面转化,向经济市场延伸。最后,借助数据联通、系统分析、信息共享和深度挖掘等,打造精品化、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生态农业项目,开发农业“云”观光游、线上生态农产品直播等多种线上旅游项目。

傅才武认为,要发挥乡村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一方面,要重构乡土文化认同,引导村民树立合作理念和集体意识,形成重建村庄秩序的共同观念基础。另一方面,要成立乡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村庄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同时,要充分依托不断成长的新乡贤群体,发挥其在乡村经济建设中领跑者、领路人和规划师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还是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都在努力探索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各地乡村结合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形成了众多可圈可点的经验模式。比如,依托乡村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内生发展的“关中民俗第一村”袁家村,秉承生活本真化开发和差异化生活体验的理念,将袁家村打造成为集体经济造福共同富裕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云南阿者科村通过旅游减贫的具体举措,最终实现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三大目标;四川省宣汉县的“白马花田营造”计划和安徽黟县的“碧山计划”,通过公益项目的营造与产业实践,以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方式激活乡村经济,实现了乡土美学、乡土教育、文化连接、创意赋能和价值共生的目标。这些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同步推进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实现了经济与文化发展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