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陕西文艺发展智库与西大文学院联合举办杨争光新作《我的岁月静好》研讨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动态
我院陕西文艺发展智库与西大文学院联合举办杨争光新作《我的岁月静好》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09-05         来源:文学艺术研究所    访问量:4296次  分享到:

文学.png

近日,由我院陕西文艺发展智库(依托院文学艺术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杨争光小说新作《我的岁月静好》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贾平凹文学馆召开。本次研讨会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燕芬主持,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张艳茜研究员作总结发言。文学艺术研究所杜睿副研究员、韩红艳助理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作为陕西籍作家,杨争光曾担任《陕西政协报》副总编辑,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剧等。自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兰鱼儿》《老旦是一棵树》《从两个蛋开始》等代表作颇获好评,由其担任编剧的影片《双旗镇刀客》获得日本夕张惊险与幻想国际电影节大奖、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新评论奖、香港十佳电影等。长篇小说《我的岁月静好》2022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杨争光继2011年《驴队来到奉先畤》发表10年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

张艳茜谈到,杨争光是从诗歌走向小说创作并获得成功的作家。早期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比如《光滑的和粗糙的木橛子》《公羊串门》《黑俊》《蓝鱼儿》《代表》等作品就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引起广泛瞩目。20世纪90年代,杨争光又集中火力一连串呈现给读者一批别具特色的中篇小说:《黑风景》《赌徒》《棺材铺》《老旦是一棵树》《流放》《杂嘴子》等,以及2011年发表的《驴队来到奉先畤》。长篇小说有《从两个蛋说起》《越活越明白》《少年张冲六章》,产量虽然不够丰盛,但是每一部都保持了小说写作的难度。时隔10年后,杨争光再次给我们呈现的《我的岁月静好》,看似是一部我们所熟悉的从乡村到城市的文学叙事,或者是“高加林”在城乡交叉地带发生的故事,但是作者更关心的是在一种大的时间和空间中,个体和群体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杜睿以《两个“我”及人物自我复调》为题,从作品本身延伸到当下社会现实,认为杨争光从现实的真实到文学的真实,不做人云亦云的看客,而是敢于面对新的时代挑战。韩红艳以《岁月静好遮蔽下的荒诞日常》为题,谈到新时代知识分子与鲁迅国民性批判之间的关联,在后真相时代围绕主人公德林的“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进行了探究,探究岁月静好的原因及其结果。此外,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窦鹏、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王昱娟以及西北大学文学院部分师生作主题发言。

小说作者杨争光到会听取了作品研讨,并和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谈到写作小说的初衷,认为作家首先应该要有文以载道的精神,要争取做到力透纸背,用文学反映时代;同时他也谈到了小说主人公德林这个人物形象,认为德林并不算是知识分子,只是一个读书人,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要有知识分子的筋骨和气节的。他希望通过这部小说反映现实,以文学的真实直面社会的真实,唤醒读书人应有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