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增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魏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增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发布时间:2023-05-26      作者:魏雯    来源:西部网    访问量:7446次  分享到:

陕西近年开展了“十县百镇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通过发挥典型和榜样的示范带动效应,助力全面推进陕西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

当前,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投入机制相对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赖于财政投入;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有待增强;农村多元市场主体发育不均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调控机制不够完善,城乡资源单向流动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激活市场参与主体

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多元农村经营主体,通过引导企业与党建引领的村集体经济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与特点,以合作开发、产业带动等模式,推动村企夯实联建基础,实现共同发展。我们可以借鉴浙江、江苏发展经验,在有条件的镇村,因地制宜探索推动多种村企共建互联方式。

一是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整体开发打造乡村社区综合体。通过培育成立村集体经济与国企、民营企业等合资主体,将环境整治、农村公路、文化、教育、医疗等公益社会事业建设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整体打包,交由合资企业实施整体规划、一体化开发、市场化运作,破解农村资产“重投入、轻运营,重生产、轻销售,重规模、轻品牌”的难题。

二是在县域范围内,发展强弱村“飞地抱团”合作模式。按照“县级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的思路,将腾退低效土地获得的土地流转指标以及各种重点建设项目分配的土地指标统一归集,在地理区位优势显著的区域,统筹布局示范园区,将企业、强村和弱村抱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试点“数字合作社”,促进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发展。基于信息化规模成本的问题,行政村可跨区域与企业联合成立数字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建设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在生产和管理环节实现农产品数字化和标准化,发展线上供销平台、数字拍卖等流通新业态,推动产地商品化和产销直接对接,使农产品的价值链增值更多地留在农民手里。

激活城乡要素流动

信息不对称是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农村的主要障碍之一。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指引和信息支持是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和突破营商环境的题中要义。

为促进资源要素有序向农村领域流动,一是省级层面明确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领域。参考东部地区经验,结合各省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出台针对性指导意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的短板领域,同时能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领域。

二是鼓励具备条件的村镇依托市县自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开展智库论坛、项目推介、专题宣传等活动,扩大重点项目、重要产业的社会知晓度,找到社会资本参与的最佳结合点和共振点,为相关职能部门持续跟进、强化后续服务打下基础。

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引导产业发展的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经具备评估资质机构评估后,可以作价入股与社会资本合资建设经营二产和三产等设施,所建设施经营权可以转让。

激活劳动力供给潜能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试点,着力解决居住问题。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公租房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可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或申领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租赁补贴,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中村、城郊村等区域给予项目重点支持,并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

二是发展特大城市新型生活服务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我国灵活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约26%,农村劳动力是其中的主力。新型生活服务业是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包括外卖、团购、网约车、民宿、主题餐厅、共享出行、轻医美、密室、生鲜零售等多种新业态,需要通过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扩大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推动要素平等交换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建立社会资本准入正负面清单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禁社会资本侵犯农民利益和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严禁改变土地用途和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禁以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为名开展非法违规非农建设,严禁农地非农化,强化监督问责。

二是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开辟法律援助机构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推动建立劳资纠纷异地协作机制,方便农民工在异地申请法律援助,在农民工密集的用工单位、场所开展专项法律咨询和宣传活动等。


魏雯,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西部网2023年05月26日“专家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