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发布时间:2006-10-12      作者:佚名    来源:信息中心    访问量:9781次  分享到:

一、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为什么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总结各类文章观点和领导讲话精神,大体有以下理由:

(一)为改变不合理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解决农业的深层次矛盾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别过大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滞后不单纯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农村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时,讲了两个深层次原因。一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二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的集中反映。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坚持“多予,少取,搞活”方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为了解决城市堆积的商品大山,给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寻找新的市场
城市工业加工能力大量剩余,工业品销路不畅,商品堆积如山。每年生产原煤21.9亿吨,钢材3.52亿吨,水泥10.6亿吨,汽车570万辆,彩电8283万台,手机3.03亿部,西装2.4亿套。这些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商品,需要开拓新的市场。

(三)为了削掉金融大山,给滞留于银行的金融资产寻找出路
现在全国累计存量金融资产29万亿元,城乡银行存款余额15万亿元,这些金融资产不能全部用来盖高楼大厦,搞商品房开发,而应该更多地投向社会公用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中央提出要调整目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解决某些行业投资过热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应该弥补农业的欠账,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

(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逢其时
国家已经具备了支援农村发展的经济实力。2005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8.23万亿元,财政收入3万亿元。国家已具备了投资于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实力。“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应该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五)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修正和补救
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当今社会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财、物的积极性。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能把人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在调动物的积极性方面,能做到物尽其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对财力的使用上,能及时将货币转化为资本,加入到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因而我们应该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利用市场经济机制的内在力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每天都在制造不公平,或者说是以形式上公平制造事实上的不公平。市场经济是奖励强者的经济制度,而对弱者的生存权往往照顾不够。如果政府不出面保护弱者的利益,势必造成强者横强,弱者恒弱的局面。那么,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最后,市场经济如果发挥到极致,就会产生一些人道灾难。比如,医疗行业唯利是图以后,广大农民就看不起病了,那他们的健康权、生命权就受到了危害。教育行业唯利是图后,就会产生教育的不公平,广大工人农民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力就会被剥夺。所以,人民政府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修正和补救。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就是要解决城乡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包括了生产、生活、精神文明、村容村貌、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全方位建设农村的动员令。

“生产发展”就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活宽裕”就是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生活早日实现小康。“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民主”就是要完善村民委员选举制度,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实现乡村社会的社区化、民主化管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解决农村面临的四大难题: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两级组织债务沉重;二是农民增收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三是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村脏乱差的情况比较严重:四是农村建设投入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和途径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农扶农的新政策,理论界把这称之为“三农新政”。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是坚持“多予、少取、搞活”的休养生息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等。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全面落实这些新政策。归纳起来有七大政策措施:

1.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搞活”的六字方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保证农民负担不再反弹。让农民少一些支出,多一些收入,使农民家庭经营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保护和提高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财政支持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使农民能更多的享受经济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成果,改变长期以来农民享受财政支持下的社会公共产品方面被边沿化的状况。

3.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实现农产品流通加工环节的二次增值,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配置土地资源,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5.加大农村扫除文盲和培训农民的力度,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6.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学费、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农民健康水平。

7.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事业,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和处理的科学方式,防止生活居住环境二次污染,整洁村容村貌。

(作者:社会研究所研究员 杨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