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养生观浅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道德经》养生观浅论
发布时间:2007-04-02         来源:信息中心    访问量:6332次  分享到: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全文不过约五千字,但高度概括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享誉中外。自其问世以来,各朝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养生学家等诸多方面社会人士均能从中得到启示。本文仅从养生文化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和感悟,与诸贤切磋探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时代,除特殊的社会环境外,不仅能够维持自身生存,而且有了相当多的生活日益富裕的国家和地区。在这种历史环境中,期望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就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

要使自己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除先天遗传及在母体中发育时的健康因素外,后天注重养生也必不可少。这些因素均为健康之基础,如果基础坚实,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的愿望是可以达到的,《道德经》所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59章)就讲的是这个道理。

婴儿在母体中发育时,“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第55章)人们在进入复杂纷纭的社会中生活后,如果纵欲、贪图享受,使气呈强,就可能会遭殃。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强壮之后,就会走向衰亡,如果总是争强好胜,就不合于事物发展之道,如此以往,就会早日自取灭亡。《道德经》第55章将其总结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则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懂得养生并且身体力行。

养生文化内容多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良好的心态,俭朴的生活,淡泊自然地面对世界和人生,均是养生的要素,做得愈好,对人的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的作用愈大。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心态,深厚的道德修养必不可少。反过来,一个道德修养深厚的人,他也必然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世间复杂纷纭的人和事。《道德经》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慈善、简朴、谦逊,均与道德修养有密切的关系。第8章中语重心长的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把善待世间万物和谦让别人,提到最相似于“道”的非常高的境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了善待万物,把一切方便让给别人,把各种困难留给自己。这种品质非常高尚的人,不管他在社会上的职业、地位如何,他一定会有极好的心态,也很自然地受到人们普遍的敬重。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这个人肯定会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具有这种品德的人,即使得了重病或不治之症,仍然能奇迹般的恢复健康或者使生命得以延续,这样的报导我们多次在媒体或书籍中看到。

《道德经》中将俭朴作为“三宝”之一,十分推崇,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希望人们保持自然的本性,心地纯洁,行事诚朴,少存私心和非分之念。的确,从养生的观点分析,俭朴的生活,其实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这已经被当今的现实生活所证实。人们生活富裕后,不少人一味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认为这才是人生的乐趣,结果反而给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多烦恼和麻烦。其实,《道德经》在第12章中早就告诫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对于这一段话,清宁子在《老子道德经通解》一书中进行了贴切的阐释意解,该书写道:追求外在的形色,将失去‘本性’的灵明。因为形色之类身外之物,一旦进入视野,在人脑中造成过分刺激,就会像脱缰野马一样在人的内心奔驰起来。所以说‘五色’使人的本性趋于迷茫。贪求外在音响,也会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确的声音就难以听入心灵中。这种人不是好像耳聋吗?人一旦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就被味觉所惑。如果‘味欲’象山洪一样爆发流泄,消化器官也就受到损伤。人对食物的取用,应以‘淡味’为宜。……所以圣人知道物欲之害,在为人处世方面,就不去强调物质享受。他只是养真性之腹,而不被扰乱自己的心。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污浊的空气,令人眼花缭乱的刺激,吵杂喧闹的环境,油腻味重食物,对人的身心健康均有害处。而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宁静的环境,以蔬菜、杂粮为主的清淡食物,则对人的神性健康大为有益。以中国大陆为例,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在饮食方面追求美味佳肴亦成为一种时尚。这些人群中,糖尿病、高血脂病、脂肪肝病患者大大增加,受其困扰苦恼的人为数不少。但是,正如《道德经》第46章所指出的,“罪莫大于所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们生活过得好,本来是好事,然而,人如果贪得无厌,一味追求豪华和享受,则富足的生活也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原先意想不到的麻烦。对此,我们应该把它看成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惩戒,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道德经》中还阐扬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哲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第58章中有两句非常精辟的名言:“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从养生的角度解析,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至理名言,对人来说,身体健康当然是福,反之,疾病缠身乃至死亡,自然是祸。然而,这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不少人在身体很好的时候,常常会忽视事物的另一面,对危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可能给自己带来的疾病掉以轻心,或者对自身隐藏的潜在疾病豪无警惕,其结果,造成一些看起来平时身体很好的人突然病逝;相反,一些看起来平时身体很不好的人,由于非常重视,治疗和保养得法,反而恢复健康,得以长寿,这样的事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

总之,我们认真研读《道德经》这一文明古今中外的著作,就不难看出,其中阐述的柔弱胜刚强、对立面相互转化、谦虚谨慎等思想和观点,对当今人们非常关注的养生文化,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应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