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几点思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2-03-19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2207次  分享到:

  西部大开发承担着特殊使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处于突出重要的地位。

  在经济增长中要把扶贫放在首要地位,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国家应把新农村建设资金重点投放到西部地区,快速推进西部农村地区发展。
在资源开发体制上应以各省区参与开发经营的模式替代国家垄断经营的模式,同时增加资源税征收的地方留成比重;在资源开发补偿方面,着力探索产权参与分享机制,努力减少原有的只强调存量性的一次补偿对地方政府和居民长远发展造成的影响。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通过学习,形成几点思考: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凸现西部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使命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聚集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乡村人口比重最大,消除“二元结构”的任务最为艰巨;文化结构多元,居住着中国5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75%左右,同时,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0%以上;地处长江、黄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上游,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集中分布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但又十分脆弱,关系到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

  以上诸特征决定了西部大开发比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需要更长的时间,面临的任务也更艰巨,需要打好基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部大开发承担着特殊使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处于突出重要的地位。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西部发展的基本思路且举措有力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提出西部地区到2020年要实现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围绕综合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改革开放等7个方面,《规划》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45%等等。

  民生改善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推进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将青藏高原东缘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高专项建设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交通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水利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合理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同时,国家将积极推进能源通道建设,完善国内外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输送管网;推进“三网融合”,提高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

  《规划》明确了国家对包括西部基础设施、城镇、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五大类的投资,给了西部地区保持高增长更强的信心,增加了就业机会,就能从本质上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土地利用方面。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和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年度计划时向西部倾斜,扩大西部地区利用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的指标;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经济园区,包括工业开发区的基准地价可以适当降低;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实施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逐步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增加对上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加快制定关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指导意见和《生态补偿条例》等,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规划》提出要用五大举措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二是振兴牧业经济;三是提高林业发展水平;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五是建设幸福新家园,实施“六到农家”工程。

  建立差别化分类扶持政策体系。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凡是有条件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其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制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并对这类产业企业减征收企业所得税;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东中部地区企业有序转移,鼓励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

  在西部,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边境地区和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区,老工业基地等不同类型的区域,以及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一是支持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11个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二是支持河套灌区等8个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发展。三是支持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等5个重点区可持续发展。四是支持攀西—六盘水等8个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五是支持沿边开放区加快发展。六是支持秦巴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越发展。明确国家扶持的标准、范围、时限、方式,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提高实施效果。与以往从生态角度划分的主体功能区提法不同,是从次区域的角度来划分的。这种更细的区域划分方法和分类指导提高了针对性,避免了区域政策一刀切的做法。

  “十二五”西部大开发中的深层问题与应对之策

  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金融危机下西部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东西互动面临新困难;环境保护出现新问题;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加快;重点工程和产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需要加强;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意愿与能力差距较大;东西部差距如何缩小等问题。

  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政策建议:

  一是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着力发展和完善西部地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着力发展和完善西部地区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资本、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推进公平准入;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能源、矿产、旅游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推动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建设若干有竞争力并体现竞争特色的基地。 要探讨发展军事工业的新途径、新模式,强化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联合,发展军事工业产业群。要实现西部原料、西部制造、西部渠道的产业延伸,强化西部特色产品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积极发展环境友好所需要的新设备、新技术。要进一步发展创新基地,建设若干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继续实施以科技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政策,实现以东部地区的科技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三是当前迫切需要出台加快西部开发的新政策。首先要研究解决西部大开发的法律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没有解决它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障问题。其次在区域经济政策上,西部的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落后于东部地区,不应把西部和东部一样完全推进市场,应更加重视采取宏观调控下的区域差别政策,中央政府应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教育政策,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 继续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继续向西部倾斜;要将西部老工业基地纳入国家政策范围;同时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加快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四是建议在经济增长中要把扶贫放在首要地位,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国家应把新农村建设资金重点投放到西部地区,快速推进西部农村地区发展。

  五是建议探索矿产资源的开发经营的新模式、新体制。在资源开发体制上应以各省区参与开发经营的模式替代国家全部垄断经营的模式,同时增加资源税征收的地方留成比重;在资源开发补偿方面,着力探索产权参与分享机制,努力减少原有的只强调存量性的一次补偿对地方政府和居民长远发展造成的影响。

  六是加强东西部互动。研究引导沿海企业向西推进的国家政策体系,东部地区要努力促成资本和人才向西部转移,劳动力和人口向东部流动;西部则要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合作平台,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