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里的时代变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春联里的时代变迁
发布时间:2013-02-01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2964次  分享到:


  写春联、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春联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小春联上,洋溢着时代气息,浓缩了社会万象,成为感受时代变迁的窗口。

  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人民从三座大山压迫下解放出来,对共产党和毛主席拯救中国、为人民谋幸福充满无限感恩之情。饮水思源,以联表达,常见的春联是“翻身感谢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有人还将毛泽东名字嵌入对联,予以歌颂,如:“泽及大众颂民主,东出红日称救星”。土改后,老百姓心底的喜悦之情在春联里得以充分体现,“分田分地分房屋阖家欢喜,迎春迎福迎朝阳满门幸福”、“喜鹊报春早,农民播种忙”、“花鸟争妍,春回华夏;工农并举,富裕国家”、“克俭克勤,誓当好模范;全心全意,建设新农村”。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互助组进入合作化,特别是在1958年后,人民公社、总路线、大跃进三面红旗席卷全国,春联也随之变换,如:“早盼晚盼合作化,大干快干大跃进”、“万众欢呼总路线,三面红旗大跃进”。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春联里“生产致富,劳动发家”、“勤俭节约,人寿年丰”之类的内容较多。如:“勒紧裤带跨纲要,厉行节约过日子”、“粗茶淡饭瓜菜代,勤俭持家不忘本”。60年代中期,文革开始,此时的春联完全带上了政治色彩变成了政治口号,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战天战到天低头,天不低头人不休”、“胸怀祖国,放眼全球”;“学大寨赶昔阳不到长城非好汉,抓革命促生产争取农业大丰收”、“春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毛泽东很多诗词也直接被引作春联,比较常见的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等。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文革”虽接近尾声,但由于“四人帮”横行极左思潮仍在盛行,“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一类的政治口号式的春联仍为主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时的春联百花齐放,如:“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一个中心两基点,双建文明奔小康”、“莺歌燕舞大地回春,风和日丽神州降福”、“改革开放迎春风,发家求富辞旧岁”、“发家致富不忘党恩,勤俭持家扶助乡邻”等等,充分反映了人心思变思富思治的情景。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赞美改革,讴歌开放,春联也越写越有豪情。如“四化建设擂战鼓,科学春天暖人心”、“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行行传捷报,处处呈新景”、“万里山河添异彩,千年历史写新篇”、“改革送福福临天下,开放致富富遍神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更多太平盛世的欢唱和国泰民安的颂歌,如“国逢安康百事好,家和世泰万象新”、“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等。广大人民怀着对邓小平的爱戴,创作出“三卷雄文开创千秋伟业,九州赤子齐描四化宏图” 、“小容大度匡扶社稷富疆土,平寓奇才扭转乾坤振邦兴”等歌颂小平同志的春联。“责任种田,五谷丰登,银行存款增十倍;包干分配,百业兴旺,仓里储粮翻两番”、“大锅饭年年亏款,承包后岁岁余钱”等春联讲述了当时最具现实意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90年代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寻常百姓家的门户上一下子多起了“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等致富对联。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春联的内容也焕然一新,如“旗帜挥春,四化宏图,锦绣大地;思想升华,三个代表,光耀神州”、“清心执政符民意,铁面倡廉正党风”。

  21世纪

  在人类跨入21世纪时,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内容的春联也应运而生,“十六大绘宏图,锦绣前程多灿烂;三个代表鼓壮志,全面小康尽辉煌”、“家家户户广开门路求大富,村村寨寨同绘蓝图奔小康”。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十七大春风送暖,五千年古国增辉”之类的春联纷纷出现。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反映社会和谐、文明、富贵、祥和的春联明显增多,如“德厚千秋远,家和万事兴”、“福星永照平安地,幸福常临吉祥门”、“人融社会和谐里,家在神州昌盛中”。而随着减免农业税、种粮补贴和农村合作医疗、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政策的实施, “惠农政策好处多,家庭和睦幸福长”等内容的春联也随之出现。

  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说过:“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春联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获得新的生命力,从传统的文化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为催人奋进的号角。现在,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春联都已日臻成熟。它传承着民族的文化,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是瑰丽的诗,是凝重的歌,它弥漫在乡村,活跃在街巷,挂在人们的口头,映在人们的心间,成为中国人文精神历久弥新的体现。

  春联小史

  战国时期,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滥觞。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茶、郁垒”的字样,相传这是两个能降服恶鬼的神。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写的,现在公认是最早的一幅春联。“春联”这一名称诞生于明朝。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降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幅”,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朱元璋还亲题一联赐予文臣陶安,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此后,春联之风便流行民间。

  宋代诗人王安石有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此,春联成为我国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