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保障+能力建设+产业支撑+城市融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动态
生存保障+能力建设+产业支撑+城市融入
发布时间:2011-10-11      作者:佚名    来源:经济研究所  作者:裴成荣    访问量:2620次  分享到:

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拥有人力资本开发能力、社会资本利用能力、金融资本积累能力。这是失地农民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二是社会方面,要拥有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良好的就业培训服务,健康的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适应农村“熟人社会”到城市“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并能逐步修正长期形成的农业文明状态。这是失地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三是发展环境方面,要求社区服务设施配套,环境整洁卫生,社区安全,管理人性周到,出行便捷,周边发展环境良好。这是失地农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

近期,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调查研究认为,构建城乡统筹与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模式,除了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政策外,关键要加强规划设计引导和政策扶持,扶持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培育失地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增强其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转型,农民身份转变,并通过构筑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发展;通过个人能力建设,实现身份转变和城市融入。课题组还进一步提出了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即:“生存保障+能力建设+产业支撑+城市融入”。

生存保障:现行安置政策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通过货币安置、住房安置、留地安置、社保安置等灵活多元的安置方式,满足失地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属于基础性保障的范畴。

能力建设:失地农民从自身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可持续生计,向新的职业转型是其在失去土地以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应积极开展以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实现农民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提高失地农民社会化就业的能力。

产业支撑:构建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

土地被征用后,村庄建设便被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被征地拆迁农民,在获得了一次性货币补偿与住房安置后,随着农村的消失,集体经济的去向成为决定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产业规划引导,促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转型,是实现双方发展对接,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通过引导将征地补偿款集中起来,投资稳定的房地产物业,通过分红形式,获得长远的利润回报,是失地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收入的重要渠道。

城市融入:一项系统工程和一个较长的过程

农民转化为市民,不仅是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形态等各方面都要发生全方位变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实现过程。需要做好对失地农民的心理疏导和政策宣传,加强对其文化知识、素质方面的教育,促进其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人转变,从村落化治理逐步转向社区化治理,要特别关注失地农民由农村就业转为城市就业的心理要求,倡导积极和谐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城市生活,疏解城市生活快节奏所造成的不适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