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所赴汉长安城遗址区调研-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动态
经济所赴汉长安城遗址区调研
发布时间:2013-03-18      作者:佚名    来源:经济研究所    访问量:2527次  分享到:

3月6日-9日,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带领“文化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课题组成员冉淑青、王晓娟、刘晓惠、冯煜雯、张馨等赴汉长安城遗址区调研。课题组成员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东席村、西席村、曹家堡、吴高墙、相家巷、六村堡等几十个村子,就遗址区居民生活状态以及对遗址保护、区域发展、搬迁的态度等进行为期四天的问卷调查和个案专访。

村民:希望提供就业岗位,先安置后拆迁

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古代西汉王朝的都城遗址,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布局完整的统一帝国都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相当于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它不仅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012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中国首批申遗大名单,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并将其列入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件大事”之一。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重心北移,汉长安城遗址区周边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遗址区却依然在原地踏步。遗址内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多为初、高中毕业,家庭主要收入是打工收入,1个月2000元左右,与遗址区外居民相比收入偏低。村民普遍反应“不希望拆迁,在这住了几十年了,换个地方不适应,楼房住着没有我们这舒服,拆迁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搬迁对家庭的经济收入、工作就业、精神心理等方面影响都比较大。

村民最为关注遗址保护开发对切身利益的影响,希望政府做好搬迁群众的安置工作和社会保障,提供就业岗位,先安置后拆迁。在遗址保护方面,村民认为目前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管理较为混乱。村民建议成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加大宣传,鼓励村民参与,并且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遗址保护工作当中。

专家: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实现遗址保护惠及民生

课题组提出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在遗址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发挥大遗址的文化空间作用,根据区位及规模等级,将大遗址保护纳入都市圈不同空间层级,构筑都市圈多核心、网络化的空间形态组成部分,构建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二是发挥其历史文化资源价值,通过有效地保护与合理的开发,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发现与价值再造,激发大遗址的现代活力与文化魅力,引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必须高度关注大遗址保护区的民生问题。通过民生项目建设和产业带动,实现遗址保护惠及民生,构建大遗址保护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