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转型 助陕西建西部强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本院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跨越转型 助陕西建西部强省
发布时间:2009-10-09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访问量:2550次  分享到:

  2009年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30年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紧跟时代步伐,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为推动地方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此建院3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尚勤教授。

  记者:首先,感谢杨尚勤院长接受采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已到“而立之年”。能否请你介绍一下30年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取得的主要成绩。

  杨尚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始建于1958年,历经数次改建和更名,1979年3月陕西省委决定恢复重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30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事业不断取得发展。现设有10个研究所、3个杂志社、8个管理服务处室,拥有藏书20余万册。目前全院共有305人,其中在职人员168人,离退休人员137人。

  30年来,我院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推出了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67项,省部级研究项目78项,完成各类横向及其他课题168项;出版学术专著419部,发表论文6300余篇,研究报告600余份,还有大量其他形式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励的有324项。

  我院创办的《人文杂志》是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期刊,主办的《社会科学评论》和《新西部》杂志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我院编纂的陕西经济、社会蓝皮书已连续出版10年,从今年起我们又把其改编为《陕西经济发展报告》、《陕西社会发展报告》并增加了《陕西文化发展报告》,统一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了解省情、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在省内以至国内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我院的咨政品牌。

  目前设有的10个研究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金融投资研究所、政治与法律研究所、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文学艺术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所;两个院直属研究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和陕西省情研究中心。全院168名在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13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26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

  记者: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是地方社科院突出优势的重要方面,也是地方社科院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智库发挥作用的坚固堡垒,想请您谈一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有哪些优势学科,对这些学科的扶植有什么优惠的政策?

  杨尚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研究特点突出、梯队结构合理、学术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除了建院前期的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文学研究以及后来的价值哲学研究等优长学科,近些年来我院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主要有社会学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宗教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

  社会学研究是西部最大的社会学学科,目前有专业研究人员20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质性社会研究、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舆情研究、农村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等。5年来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近10项,主持或参与50多项省部级课题,主持世行等国际合作课题近10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5项,有近10项研究成果被国家及省领导批示。陕西省社会学会挂靠我院,今年我院以社会学所为主承办的“中国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科影响从西部扩展到了全国。

  区域经济学科已有近50年的历史,研究定位是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陕西经济发展服务。有专业研究人员20人,研究重点是陕西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与决策咨询,从陕西第一个发展战略到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五”、“十一五”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等,该学科都是担纲重任。5年来承担国家及省级课题30余项,省委、省政府委托课题50余项,其他课题60余项。《安塞科学发展构想》、《陕西汉中地震灾区重建调研报告》等10多项成果被省委书记、省长等省级领导批示。

  我院宗教研究所是陕西最早成立的宗教学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所综合性宗教研究机构之一。其中两位研究员是中国宗教学会资深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佛教、道教以及宗教艺术、宗教戒律、当代宗教政策法规、民间信仰等。经过30年积累,汉至唐的汉传佛研究、全真道教及西北道教的研究和传统宗教戒律的研究深度在全国学术界居于前列。并承办了国内第一次“中国佛教学术讨论会”、“国际道德经论坛”等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近20次,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大型研究工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佛教大辞典》、《道教大辞典》、《中国大藏经》(下编)的编纂工作。

  古籍整理研究既是我院的优势学科,也是特色学科。在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同时,还具有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的职能,负责全省古籍整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规划工作。近30年来,整理出版了一系列成果,如《陕西金石文献汇集》、《新中国出土墓志》、《全唐文补遗》(1—9辑)、《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等300余种图书,获得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近年来,我院的古籍整理三大项目《陕西古籍总目》、《陕西碑刻总目提要》、《陕西金文全集》均列入陕西省“十一五”古籍整理重大项目。

  此外,我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政治研究、文化产业研究、农业发展研究等学科领域也有较大发展,并形成一定优势。

  近年来我们开始较系统地进行学科建设。一是调整学科。我们增设了文学艺术、法律、农村发展、金融投资、历史文化等学科领域。二是鼓励优势学科发展。在人才、经费、课题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目前正酝酿出台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三是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今年我们加大了力度,投入陕西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研究经费50万元,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经费40万元,院重点与青年课题30万元。四是鼓励开展学术交流。今年我们主办或承办的全国全省学术会议共8个。

  记者:《人文杂志》是我国唯一以“人文”冠名的学术理论刊物,培养了几代学者,您对《人文杂志》有何期冀,对进一步办好这个刊物有何设想?

  杨尚勤:《人文杂志》在全国确实有较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不断扩大其学术影响乃至社会影响,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突出已形成的风格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的不利影响。《人文杂志》必须谋求一条新的路径,在整体策划、稿件的整合及编辑流程等环节上,自觉清醒地抵制“同质化”,坚持走创新之路,办出个性,办出特色。二是继续将提高学术品位作为办好《人文杂志》的价值追求。《人文杂志》多年来一贯坚持“人文”性,追求厚重、大气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品位,也正是这一点使其在全国众多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有清醒的意识和追求。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坚持我们的价值追求。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对充满了复杂性的学术研究动态及进程的把握。以问题意识贯穿办刊的全过程,就能比较切合实际地切入到学术研究的内在进程、内在脉络,真正做到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评价。四是扩大影响。我认为首先要从追捧所谓“名家”稿件的流俗中解脱出来,在发现学术新人、推出学术新人方面着力。名家名稿当然是我们需要的,但是挖掘有潜质的学术新秀并培养他们成长,对于扩大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已出版的“陕西蓝皮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多角度、全方位对陕西省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这是陕西省社科院开展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这种形式咨政育人,取得了哪些积极效果?以后是否会持续发布该类系列丛书,还会探索哪些新的形式?

  杨尚勤:陕西省社科院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社会已经形成了几个固定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平台。一是您刚才提到的蓝皮书系列。今年的蓝皮书出版后,国内50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省委、省政府领导及各厅局、各市主要领导人手一套,社会各界人士踊跃购买,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明年我们在此基础上将再增加三本,即《陕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报告》、《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报告》、《陕西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二是《送阅件》,主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近年来,我院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通过送阅件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三是专题研究报告。我们积极拟定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报省领导审阅,同时接受省领导直接布置的重要课题。课题完成后专报省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四是主动出击与各市、各厅局及企业合作,承担横向课题,课题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五是通过学术刊物、学术会议、论坛、媒体,发布学术及科研成果,普及社科知识,引领社会思潮,并通过媒体和大众影响政府决策。另外,我们正在筹办《陕西省情研究》刊物,相信会又是一个重要的服务平台。

  记者:我了解到,您曾提出陕西省社科院正处在一个跨越转型的重要时期,能否就此谈谈您的想法。

  杨尚勤:确实有这么一个提法。之所以这么提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今年正好是恢复建院30年,需要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二是中央三号文件下发后,各社科院都在探索新的发展定位,如上海社科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就是有益的探索。三是陕西提出的建设西部强省目标,对社科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我们目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四是全国各社科院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内部的体制机制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和与社会接轨的要求。

  那么,陕西省社科院如何实现跨越转型呢?十分成熟的东西还没有,因为我们还在探索实践中。但也有一些想法可以说说。所谓跨越,就是实现思想观念、办院条件、人才队伍、科研成果、办院经费等方面的跨越。所谓转型,就是使办院目标价值、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更加适应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对我院的要求,同时又保持作为学术单位的特色和优势。我们提出,办院的目标价值为提高咨政能力与水平、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以及全院职工的幸福指数。我们提出,要坚持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要坚持为建设西部强省服务,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坚持为全社会服务,努力成为社会认可的重要智库。我们正在努力创建新的体制和机制。在体制方面,确立开门办院的发展体制,确定“一个法人,两级实体”的内部管理体制。在机制方面,我们要建立“目标导引、考核激励、宏观规范、微观搞活”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以“五大工程”带动全面工作的机制。目前我院已开展实施“五大工程”,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工程、陕西省情研究出版工程、陕西智库平台建设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在跨越转型方面会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在西部领先的地方社科院,初步建成创新之院、文明之院、和谐之院。

  记者:您作为陕西省社科院的院长,能否对陕西的发展作一个展望。

  杨尚勤:对此问题我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陕西现象”到“陕西模式”。

  长期以来,陕西发展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技和教育优势未能有力推动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的大工业优势未能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陕西现象”。“陕西现象”曾是陕西人民心中的一块痛!可喜的是,近几年来,陕西在破解“陕西现象”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几位,各项社会事业也同步发展。已经从“陕西现象”阶段跨越到“发挥优势,树立新形象”的阶段。陕西的优势是什么呢?资源优势(主要是陕北的能源和陕南的水)、科技优势、教育和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军工优势、地域优势,至少可以列出这六方面。这些方面决定了陕西在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陕西新形象是什么呢?就是绿色、和谐、现代、文明。这些不是口号,而已成为现实。那么下一个阶段是什么呢?应是陕西经验。近几年来,陕西把科学发展观要求与陕西省情紧密结合,已经在若干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和经验。再一个阶段就是“陕西模式”了。

  有人会问,全国许多地区的模式都是成功之后才总结出来的,为什么你现在就预言“陕西模式”了呢?这是因为,其一,陕西发展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其二,陕西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与结合本省实际方面已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其三,陕西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重要,且独特优势明显;其四,陕西的发展经验将会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其五,“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已经开始实施,这会为陕西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这里还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陕西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理论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

  “陕西模式”应是西部内陆地区发挥自身优势跨越发展的模式。其中最大的亮点,一是前述六大独特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模式,二是作为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三是欠发达地区解放思想、奋起直追、实现跨越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