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襄阳道安论坛举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动态
2014襄阳道安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15-01-07         来源:宗教研究所    访问量:2427次  分享到:

12月24日至25日,“2014襄阳道安论坛”在湖北省襄阳市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齐聚一堂,就道安佛学思想、道安政教思想、道安生平历史研究、道安与杂学研究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院宗教研究所黄崑威、李蓉参加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黄崑威的发言以“略论东晋时期儒佛交涉对北方十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为主题,以习凿齿与道安的交往为中心展开。他认为,习凿齿是东晋名士,一代史家,道安是当时的佛教领袖。他们之间由人际交往、精神层面的碰撞与融合,带动并引领了思想界的儒佛交涉,这也是佛教民族化、本土化的文化基础。他们在北方与前秦统治阶层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影响并增强了南北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佛教及文化的发展,为“胡汉”之间最终实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搭建了桥梁,奠定了基础。

李蓉在题为“汉传佛教僧人‘释’姓历史源流之考探”的发言中提出,佛陀弟子姓“释”为实说而非喻说,佛陀之世,弟子称“沙门”或“沙门释”。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尼)”、“沙弥(尼)”自称是佛陀姓氏规制的继承和发展,“沙弥”即“沙门”的音转,“比丘”相当于“沙门释”的涵义。传到西域诸国的佛教,也形成了自己继承佛陀姓氏规制的方式,即我们所说的“依师改姓”。佛教传入中国,僧人的姓氏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习凿齿与释道安共同促进了汉传佛教僧众姓“释”法式的形成。各种僧人称谓历史上都曾传入我国,但唯有释道安倡导的僧众统一姓“释”,才是基于中华文化土壤形成的佛陀姓氏规制的中国式表达,是汉传佛教僧人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