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专访王建康副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陕西日报》专访王建康副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1-06-02      作者:佚名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访问量:2366次  分享到:

  《陕西日报》专访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副研究员,采访内容以“新型工业化是进入十强县的重要途径”为题,刊登在该报6月1日9版。详细内容如下:

专  访
新型工业化是进入十强县的重要途径
——访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
■本报记者  陈圣强

  陕西县域经济 “十强县”,一直以来陕南地区各县都难以闯入。那么陕南如何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实现“十强县”的零突破呢?日前记者专访了陕西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陕西县域经济》主编王建康。

  记者:陕南地区在十强县测评中长期难以入围,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建康:陕南是我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人均GDP远远落后于全国和全省的水平。论其发展优势,陕南一没有关中那样国家级的工业基础,二没有陕北那样国家级的资源条件,三受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制约,政策上难有大的突破,所以出现这种长期难以进入十强县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记者:面对如此困局,陕南各县近几年有没有希望走进十强?

  王建康:单从数据上看,似乎是强者恒强,能源性的县域经济主导十强县的格局短时期难以改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凤县这个范例,它本是位于秦岭山脉中的小县,但已经连续两次进入十强县。通过分析凤县,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创新性的资源整合,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同样能够走进十强,况且城固县、南郑县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陕南十强县的零突破也不是不可能。

  记者:从整体来看,陕南如何才能突破这种窘境?
    
  王建康:从十强县的产业结构来看,工业在三产比重很大,对于陕南大多数的县域经济来说,工业乏力仍然是目前发展的软肋,陕南要想在十强县上有所突破,也要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可以说新型工业化是进入十强县的重要途径。此外,要利用好陕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生态旅游,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快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在陕南聚集,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记者:说到工业开发,许多人就会担心带来工业污染,如何看待这一矛盾?

  王建康:陕南发展工业一定要坚持走生态工业道路,推进工业尤其是对于矿产资源开发要强调“集约化”、“有序化”。通过矿产资源整合,对分散、有限的矿产资源重新配置,对矿业企业依法取得的矿业权及矿业企业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逐步向规模大、效益好、综合利用层次高、加工链条长和生产环保的企业集中配置,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设立矿产企业准入门槛,促进矿产资源开发集约化、规模化开采。

  记者:循环工业是最近省委、省政府统领陕南工业开发的总思路,陕南如何在此处着力?
    
  王建康:要推行循环工业,首先,运用完整的循环经济理念改造现行的工业系统,以清洁生产为切入点组织工业生产。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清洁能源、节能节水、无废少废工艺以及废物再生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提高技术进步对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贡献率。其次,通过倾斜政策对循环经济进行激励。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项目予以扶持。第三,坚持高产业链、高节能、高环保、高科技、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要求,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通过产业和再生资源的联合形成生态工业链,为生态工业开辟发展空间,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链接:http://www.sxdaily.com.cn/data/bssnlw/20110601_85979704_1.htm

  《陕西日报》9版  2011年5月30日

“十强县”高地  陕北如何守住?
——陕西经济社会监测考评“十强县”调查之一
■本报记者  杨静

  早在2009年度陕西 “十强县”评选中,府谷首次夺冠,打破了神木县遥不可及的GDP神话,于无形中给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竞争注入 “兴奋剂”。而今年4月29日,2010年陕西“十强县”评选中,彬县的首次入围,更是点燃陕西县域你追我赶的发展热情。
    
  ………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指标虽然是首要的,也必须考虑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这才是百年大计。”陕西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陕西县域经济》主编王建康说
    
  ………
    
  “无论有多困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稳定发展能力是能源县域共同迫切的要求,也就是说,要转变发展方式,要培育新的产业,要壮大非能源产业,加快城乡统筹、城镇化的步伐,扩大内需。”王建康说。

  ……… 

  “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陕北应该继续忠实地执行国家的能源战略,按市场调节开采,有了钱才能更好地发展产业多元化,延长产业链。”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建议。
    
  那么,继续加大能源化工长跑步伐的同时,陕北产业结构该如何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首先要树立转换增长模式的观念,宏观上讲就是转换为一个由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带动的增长模式。”王建康说。 

   ………
    
  “陕北的区位优势是得天独厚的,这是区域转型可以充分利用的。区位优势的变化,也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王建康分析。
    
  ………

  (链接:http://www.sxdaily.com.cn/data/bssbgc/20110530_97013632_0.htm

  《陕西日报》9版  2010年6月1日 

陕南如何走出“十强县”凹地?
——陕西经济社会监测考评“十强县”调查之二
■本报记者  陈圣强

  备受关注的陕西“十强县”又出炉了,陕南期盼突破零的纪录又一次落空。当省长赵正永在颁奖台上向排名第一的府谷县县委书记张惠荣竖起大拇指的同时,陕南地区参会者的心里,一定会很不平静。监测考评结果显示,在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上,最后十名中陕南地区占据了七席。更令人担忧的是,退步最快的十个县中,陕南地区占据了五席。

  前不久,2010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上发布了县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
    
  与前几届结果相似,陕北地区在十强县中占据了七席。
    
  据悉,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涉及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四大类三十一项,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反映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
    
  陕南地区为何总是与十强无缘?难道陕南25个县就没有一个能够闯进“十强”俱乐部吗?

  1、二产短腿,陕南无工难富

  2010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5244.6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GDP占全省的比重为52.3%,已超半数。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为53.6%,高于全省8.5个百分点。分析产业结构,第一三产业比例下降,二产比重增加,这说明全省县域经济正处于工业化步伐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谁在工业方面做得好,就会在测评中占据很大的优势。
    
  而地处秦巴山区的陕南地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限制,长期以来在工业项目发展上总是受制,造成发展思路含糊不清,工业发展长期滞后。
    
  “陕南和关中不同,没有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基础,除汉中有一些‘三线’企业外,基本上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陕南和陕北也不同,没有煤、油、气、盐那样的大宗资源,除水电资源相对丰富外,还没有哪种资源能够形成带动陕南发展的大产业。”一位专家指出。
    
  而与其他两个地区相比,陕南具备的优势大多为原始状态的绿色资源,且优势并不显著,难以在全国叫响。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秦巴山区地形复杂多变,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被誉为世界基因的宝库。除有黄姜、绞股蓝、天麻、丹参、山茱萸、葛根、杜仲、西洋参等丰富的中药资源外,富硒茶叶、富硒食品、蚕桑、烤烟、柑橘、木耳、磨菇、魔芋、核桃、板栗、黑米、蔬菜、竹藤、生猪、野生动物饲养等,都有发展前景,但不像渭北的苹果那样覆盖面广,基本上处于“产品一火车,产量一汽车”的小生产阶段。
    
  位于秦巴山区的陕南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著名的勉(县)略(阳)宁(强)、山(阳)柞(水)镇(安)旬(阳)等成矿带,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及各种非金属矿产储量丰富,但不像陕北的能源矿产那样蕴藏量大,带动效益也就十分有限了。
    
  “小打小闹的发展方式,带来了陕南地区许多地方工业化水平很低。俗话说,无工不富,有了工业就会有好的财政,增加民生工程与环保事业的投入才有底气,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才能谈得上,工业化水平高带来的效益是联动的。”安康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当全省其他地方在大上快上工业项目推进城镇化进程之时,陕南地区却找不到一个工业化的捷径,在“十强”测评中榜上无名,也就不难理解了。
  2、强县格局稳定,陕南任重道远

  从近几年陕西“十强县”公布的名单来看,入围十强的县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今年除过彬县跻身十强,其他名次也只是微调,且县域经济大多是以能源为主导。“十强县”人口占全省的6%,创造了占全省18.1%的GDP,平均GDP是全部测评83个县(市)的平均水平的2.9倍。
  
  反观陕南各县,总的来说,经济总量比较小,在全省处于靠后位次,尤其是地理环境、交通瓶颈、人才短缺、结构束缚、体制障碍等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级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农业基础差,“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其次,工业基础薄弱,企业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再次,城镇发展水平低,就业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从数据来看,似乎经济学中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十强县”已经开始上演。一些专家也认为,陕西十强县这种格局,一方面说明在十强县中,八个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县这几年依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也说明非能源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发展速度和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过,在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的眼中,陕南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开始凸显出快速发展的迹象,尤其是在《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之后,陕南各县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更为明确,在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中,陕南地区排名靠前的城固县、南郑县的几项指标已经接近陕西十强县。
    
  更为重要的是今后的对于民生和环保的权重将加大,这样也给陕南带来了新的机遇。陕西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晓光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要考核31个指标,经济好不是唯一标准,还要看民生、城镇建设和环境等综合因素,在未来考评中,将进一步突出民生和环保的考核指标,更多地考虑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全面发展。
    
  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十强县中有个特殊的现象,同样地处秦岭山区的凤县已经连续两年进入陕西十强县,并且今年名次还向前提升了一位。凤县与府谷等县相比,没有能源优势,和高陵县比没有区位优势,但凤县一方面重视旅游这个绿色产业,尤其是重视全县的环境保护,一方面重视民生工程。

  3、整合资源,陕南应做足文章

  “陕南的资源很多,但在数量上却没有一项足够支持整个县域经济,这就需要我们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将品种多的小资源做成大产业,”王建康说,“凤县就是一个整合资源的典型,他们将县域内的优势资源通过生态旅游和矿产集约开发统领起来,走出了自己的新路。”
    
  近些年,陕南各地的基础设施都已有了质的飞跃,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将陕南部分县区纳入,都为陕南各县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资金、政策的倾斜,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运,不管是十天高速、西康铁路二线等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还是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新材料工业、新能源等项目的进军,这些都为陕南三市进行深度的资源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此,有专家认为,鉴于秦巴山区的资源特点和经济传统,陕南的发展需要突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做到资源有加工,生产有规模,产业有龙头,产品有市场,竞争有品牌,经济有特色。要发挥陕南商品经济的传统,把富县与富民结合起来,扎扎实实从特色和市场做起,重点发展材料工业、装备制造、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水(火)力发电、蚕桑丝绸等一批新型工业。
   
  陕南工业发展一定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要求,通过产业间的链接,形成产业有机聚集,实现工业的多方向延伸、农业的精深加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任何一个地方不可能没有优势,也不可能没有劣势,关键在于如何将现有的资源重新组合,放大优势,转化劣势,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陕南越来越多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来,”一位专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