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尘埃里开出的绚丽生命之花——评张宗涛新著《一枝清莲》与《地丁花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刘宁:尘埃里开出的绚丽生命之花——评张宗涛新著《一枝清莲》与《地丁花开》
发布时间:2021-01-20      作者:刘宁       访问量:12536次  分享到:

尼采讲:“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百花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张宗涛散文集《一枝清莲》和小说集《地丁花开》,即是这样的作品。这两部作品力透纸背、情感真挚地写出乡村社会的沧桑变化,表现农民生命的疼痛、灵魂的苦涩,并着力展现他们在尘埃中绽放出的绚丽生命之花。

关中八百里平川是华夏民族重要发祥地、农耕文明肇始地。张宗涛所描绘的彬县(现彬州市),古称豳州,先周时公刘曾率众在此发展农业。泾河水浇灌下的北极原上,农耕文明滋养下的关中农民,一代代、一辈辈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生活之艰、生命之痛,令人倍感生命的沉重。而在这些农民艰难生存的处境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一轴古老的农耕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听到一曲古豳州土地上农民谱写的生命之歌。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那些与乡村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乡饭食。那是父亲的汤泡馍、母亲的煎汤面,以及具有秦地农耕文明特色的麦饭、豆渣馍、搅团等。这些乡村饭食,在袅袅炊烟中携带着农耕文明的生产印记,弥漫着农民艰辛的生活气息,在不知不觉中令人不免追忆那已渐逝去的故事和记忆。在关中有各式各样的泡馍饮食,如西安的三鲜泡、葫芦头泡,凤翔的豆花泡等,然而唯有汤泡馍才让作家深刻感受到故土难舍难割的情分,感受到来自土地的馈赠和清新质朴的大自然气息。荠菜长苔,地丁花开,槐花飘香,榆钱、槐花麦饭……农耕文明提供给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饮食将自然与人文、地域与风情融合在一起。关中彬县的汤泡馍使农民在贫乏中享受了快意,透着秦人的豪迈气魄,回荡着百姓的生活欢歌。

如果说乡村饭食是作家构建日渐远去的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故乡的人物便是支撑起乡村这个大舞台的真正主角。散文集《一枝清莲》以父母亲为乡村关系轴心,以叔伯、兄弟姐妹为纽带构建起一个由血缘、宗族力量组成的乡土社会,流泪的父亲、如莲的母亲,如柳大姐、如民长姐、彩铃、七哥、二娘、大嫂,这些茅棚草舍里走出来的人,是生存艰难的小人物,然而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保证了民族生命最稳固的食物来源,从而支撑起这个民族最倔强的脊梁和魂魄。小说《地丁花开》里则以低至尘埃的小人物秃驴、梁桄、侉子、细木匠、二先生等人物牵扯起敏感、丰富、完整的乡村人物谱系。他们是我们熟稔的乡村邻里,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身边的骨肉至亲,宛如漆黑夜色里的萤火虫,照亮更多处于苦难中的弱小者的心灵。

无疑,故乡有它的地标。作者以无限的恋乡情结构建起一个文学故乡世界。在这一世界中,年俗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体现,戏台是农民精神狂欢的文化场所,日常生活是他们最真切的存在形式,苦难与伤痛则是其核心主题。《一枝清莲》是对亲人们真实生命的细腻摹写,《地丁花开》是对乡村世态风俗画似的展示,两者构成互文关系。梁桄是《地丁花开》中一位本本分分的老实人,生活中的灾祸接踵而来,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善良、正直的本性,故此,在他仰面倒下的时刻,路边开满一地绚烂的地丁花,作家以此映衬着梁桄作为小人物的不平凡的人性。人的存在是一个充满悖论的状态,生与死、爱与孤独、奉献与索取,利己与利他构成生命历程中最为悲情的灵魂冲撞和精神张力,从而引发着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阵痛和心灵动荡。文学以悲悯情怀看待人生。在张宗涛的文本中,地丁花与清莲均具有象征性,前者隐喻底层人物绽放的生命之光,后者比喻人心中的悲悯。因此,无论亲人与乡亲的命运多么坎坷,人生多么难熬和苦涩,作者始终在悲情与苦难的叙述中保持着悲悯之心,在伤痛中点亮一盏烛照人性的灯。

作者以绵密之笔,或点染,或泼墨,或勾描人物,以铺陈、映衬、反讽讲述故事。他的散文有小说痕迹,小说有散文烙印。因此,散文集《一枝清莲》中的记人散文写得活灵活现,场景描写呼之欲出。小说《地丁花开》里行文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流畅,情感表达如黄河壶口瀑布一般磅礴,丝毫感觉不到小说由于虚构而造成的阅读隔膜。他笔下的人物是立体的,含笑之中饱含热泪,嘲讽之中更见同情。故此,唯有在苦难岁月中煎熬过来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这种灰色描写之中的真切关爱。

不唯如此,作者描写场景功力也很强。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使其在写作时常能书写得非常细腻,时而密不透气,时而又舒朗跳跃,他写下雪天,笔下是“毛茸茸的雪一团一团在天上飞,一絮一絮牵着风的手贴地乱跑。这么大的雪少见呢!鸡儿、狗儿都嘬了口,噤了声,上了架儿躲进了窝。”把雪天的情境写到人的心坎里了,仿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画面感强,节奏把握得恰如其分。他描写母亲做的煎汤面,色、香、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垂涎,非常具有代入感。更重要的是,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张宗涛基本是凭借语言来完成。他喜用排比句,善于运用数字构成连绵不断的写作气势,比如他在《母亲的煎汤面》里写道:“娘就为了那一刀年肉、两块豆腐、三四样调料、五六种蔬菜,常常暗自伤神,负气抹泪。”一刀、两块、三四样、五六种,语言无华质朴,却非常妥帖地表现出艰难岁月的生活静好,叙述宛如白玉盘里玉珠滚动,干脆清朗,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的韵律。

张宗涛描写微小事件和人物时,常能与国家大事相映照,于微小中见乾坤,细微中有大视野。毋庸置疑,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乡土中国写作为主流,陕西是当代文学重镇,从柳青到王汶石、陈忠实、贾平凹,古老的关中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生长与生活在关中的作家们无不表现出农耕文明滋养下的关中民众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来自古豳州的张宗涛则为当代陕西乡土文学谱写了更绚丽的新篇章,他那尘埃里开出的绚丽生命之花的文学写作,则是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刘宁 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1年1月20日13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