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采访王晓勇副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西安日报》采访王晓勇副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3-08-23         来源:《西安日报》    访问量:4693次  分享到:

《西安日报》2023-08-21 

大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港”模式

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关键。如何才能够找到创新驱动的原动力?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实践哲学研究室主任王晓勇博士看来,陕西的“一院一所一港”模式,可以说是找到了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抓手,提供了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很好范式。

  目前,举全市之力建设“双中心”、秦创原总窗口,推广“一院一所一港”模式……西安正纵向贯通科创链条、横向融通各类资源,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可以说是相互成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西安“双中心”建设,王晓勇充满信心和期待。

  “假如用金字塔模式来比喻的话,从塔尖的科学到科创,再到底下的产业和服务,构成了四大圈层。这四个圈层刚好就是‘一院一所一港’模式所体现的一个全链条创新体系。”在王晓勇看来,西安已具备打造“双中心”的条件和成熟基础,高校、科研院所众多,高端企业聚集,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科学、科创、产业和服务四大圈层才能得到逐步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才能最终形成。

  “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个模式就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王晓勇认为,“一院一所一港”模式,推动产学研融合更加深入。一院、一所、一港,在各自领域都有着突出贡献,在具体的产学研结合方面又各有侧重。如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更多的是前端,代表转化的最终目标;而光机所代表着中间的研发环节,拥有更多的前沿技术;创新港则是提供了一个产学研的基地,对整个基础学科的构建、前沿领域的把握等起到关键作用。

  王晓勇认为,“一院一所一港”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扩面提质增效,有着示范引领的意义。除了单点上的创新引领外,也应看到其中的整体性,即政府、大学、企业、研究所在这样一个模式下的高度集约化。在他看来,“一院一所一港”模式代表着未来的一个方向,就是不但要实现生产力的转化,即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科研成果也应蕴含这样一种价值,既是民族的,又是能够代表全人类的,能够走向世界的。

  同时他也提出,目前社会对产学研、创新的理解,除了强调时效性、市场性以及技术层面的创新,还应该加入更多民族智慧、原创性的文化思维,更多加入陕西人文力量,这才是背后的深度附加值。未来“一院一所一港”模式的大力推广,需要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企业等各方面的协同创新,政府主导、企业牵头,才能更好地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同时,也只有真正打破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围墙”,真正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一院一所一港”才能真正变成富有智慧、富有价值、代表民族文化的一种新的模式,才会真正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西安日报》2023-08-17

社区直播间 民生“传声筒”

黄雁社区“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服务群众零距离

  “大家好!欢迎新进来的朋友,左上角点一下关注,我们的直播马上就要开始啦!”

  “今天我们要为上次的4户家庭‘实现心愿’,还记得他们的心愿吗?”

  ……

  这是前不久,在“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的工作人员化身主播,与辖区居民互动的一幕。

  如何做好惠民政策的宣讲和解释,怎样才能确保社区工作精准有效,一直是很多社区工作者面临的难题。今年2月底,黄雁社区探索开发了“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利用直播走访辖区群众、普及惠民政策、收集居民“微心愿”,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直播现场

  主动征集居民“微心愿”

  8月3日,一场“融救联助”帮扶群众的户外直播在黄雁社区开展。直播中,社区工作人员以12%的抽样率,对辖区进行走访,征集居民“微心愿”,并将征集到的诉求整理成了“心愿清单”。8月10日,又一场直播活动如期与辖区居民见面。这次,社区要为上一场直播征集到的4户家庭实现心愿。

  钟志贤家庭是这4户家庭之一。钟志贤今年84岁,多年前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需要贴身看护。儿子遂辞职在家,专职照顾老人。在8月3日的直播中,钟志贤家庭提出了两点“心愿”:一是希望能对接医疗资源,避免老人小病小痛都要跑去医院;二是想了解惠民政策,看家里能不能享受低保。

  8月10日,社区工作人员再次来到钟志贤家,在征得老人家属同意后,以直播的形式为老人“圆梦”。社区经前期沟通、协调,对于老人的医疗需求,链接了医疗资源,定期为老人上门义诊、体检,每月还上门为老人更换尿管,尿管价格也仅收取出厂价。对于能否享受低保,社区工作人员整理了老人家庭的收支情况,发现不符合政策。不过,考虑到老人家庭情况特殊,工作人员帮忙联系了辖区书院,为老人孙女免费开展文化及艺术课培训。“每月大概能为老人家庭节省500元左右。”社区负责人杨潇说。

  除了钟志贤,社区还为其他3户居民实现了心愿。工作人员为他们带去煮蛋器、电风扇、养生壶和保温杯;对他们有疑惑的政策,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对出门就医不便的居民,工作人员带着医生上门看诊;对空巢独居老人,工作人员把自己设置为紧急联系人,教会老人一键拨号……

  在当天的直播间里,居民们一边收看一边点赞,留言也在快速滚动着:“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工资和老龄复审,你们可以上门吗?”“直播间这个想法好,紧跟潮流。”“阿姨想知道不方便买东西的时候,你们可以安排人给阿姨送一下吗?”“咱们社区工作人员辛苦了!”等等。

  好评如潮

  23场直播点赞量达10.1万

  今年2月,几位居民前往黄雁社区服务站咨询有关政策。社区工作人员看到他们都在刷短视频,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用直播的形式向居民解释惠民政策?

  一周后,第一场直播开始了。由社区工作人员宣讲惠民政策,并取名“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没想到,这次试水竟有600余名居民观看,还收获了上万条点赞。看到反响这么好,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多次探讨,定下一月两次的直播频率。一晃5个多月过去了,直播内容也从最开始的政策讲解和业务办理,扩展到人大代表答疑解惑、心理咨询师排忧解难、教授急救知识、上门维修家电、“融救联助”帮扶困难群众、安全教育等等。直播的形式,也从最初的室内直播,扩充到室外室内相结合。

  直播也引发不同声音,有人认为这是哗众取宠,还有人担心会侵犯隐私。

  张家村街道办事处四级调研员周文浩解释,直播都是经过当事人同意的,在他看来,这样的直播有很多优点。第一,案例可推广性高,居民观看时,可比照自身是否存在类似问题,是否符合相关救助标准;第二,政策宣讲的覆盖面扩大,从之前面向单人、几十人的宣传模式,扩大到面向上百人、上千人的宣传模式,更有利于普及政策;第三,利用直播的裂变效应,对接更多社会资源,帮助社区更好地服务群众;第四,互动性高,能更好地发现居民诉求。

  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15日,黄雁社区共进行了23场直播,点赞量达10.1万,观看人数1.9万,平均每次在线人数800余人,在线回答群众问题1356条。下播后,针对困难群众问题入户98次,解决困难群众需求106件。

  专家提示

  重点在“解决问题”,切忌“一阵风”

  “我们期待扩大社区基层治理的‘朋友圈’,让直播间成为社区管理者倾听民意的‘扩音器’和‘留声机’,进一步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碑林区民政局副局长鲁兴社说。

  “这是很好的倾听百姓真实想法的渠道,也是社区主动作为的体现。”陕西省社科院哲学研究室主任王晓勇说,“‘主动揽事’‘眼里有活’,凸显社区为民服务的初心。”

  如今,短视频传播方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王晓勇看来,利用网络直播裂变作用,广泛、快速地征集到群众的心声,是新颖有效的服务手段。但他提醒,社区要利用好网络直播的平台作用,将重点落在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上,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难题,不要流于形式。

  “希望黄雁社区能继续坚持,切忌‘一阵风’。”王晓勇说,“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是延伸基层治理触角的有力试点,最好能形成一套可行机制并在全社会各服务领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