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峰:“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刘亚峰:“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发布时间:2023-10-24      作者:刘亚峰 张志英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2473次  分享到: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对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对其“何以可能”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贯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比如,创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自然观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结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天下观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及世界历史理论的结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时,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根”与“根本途径”的表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理论层面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实践层面,也为其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精神养分。无论是“仁者爱人”“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所蕴含的对他人的仁爱、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对道义的担当,还是“三省吾身”“养吾浩然之气”“致良知”等所蕴含的对提高、完善人格修养的追求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重要精神滋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以真理之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例如,科学社会主义给中国人本有的大同理想注入了现实可行的实现途径,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国人为之奋斗的热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升华了中国古代的知行观和朴素辩证思维,《实践论》《矛盾论》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让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观念获得了新的实践内涵。

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坚持自信自强。“第二个结合”离不开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有政治上的坚定,缺乏理论自信,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风险挑战,面对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就会缺乏政治定力。坚定理论自信,全党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同理,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文化自觉。自信是自强的前提,自强是自信的落脚点。只有自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更为坚定、更有底气。“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融入当代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和文化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在“第二个结合”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的过程,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创新的首要步骤就是解放思想。回顾百余年党史,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以解放思想作为重要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如此。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及时发现真问题,在回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突破、文化发展。创新要拓宽理论、文化视野。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文明大气象。创新要以守正为前提,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第二个结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继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牢“民族魂”,守住“中国心”,坚定不移担大义、行大道、谋大同!

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之树常青,“第二个结合”产生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伟大实践,也只有依靠实践滋养,才能充满勃勃生机。“第二个结合”只有牢牢扎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土壤,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得到推进。从实践中来,就是要充分尊重、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好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创新理论和文化新形态;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遇到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新起点上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到实践中去,就是要用“第二个结合”的成果去指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让实践成为“第二个结合”不断走向深入的丰厚土壤。


刘亚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3年10月24日07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