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研究所

成果介绍

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 成果介绍
《陝西現藏古籍總目·後記》
发布时间:2021-01-20     作者:高叶青   访问量:15759次   分享到:

陝西省既是文物大省,也是古籍大省,存世的古籍文獻數量多、價值高、特色鮮明,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些古籍文獻,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見證,是陝西歷史文化深厚積澱的重要標志,也是進行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

據初步統計,全省約有90家古籍存藏單位。存藏的古籍大約有6.8萬種、200餘萬册,其中經部約1.1萬種,史部約2.1萬種,子部約1.7萬種,集部約1.8萬種,叢部約0.12萬種。從種類上看,涵蓋經、史、子、集、叢各大部類。從品質上看,珍善之本不勝枚舉。這些古籍主要存藏於各級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圖書館、博物館、文管所、文史處、檔案館,亦有流散於民間、藏於私人之手者。存藏於省級公共圖書館、各大學圖書館及博物館的古籍一般保存條件較好,人員專業水準也較高,能夠給古籍提供一個較好的環境,但是散存於各市縣基層圖書館的古籍,狀况令人擔憂。從實地調查來看,絶大多數基層古籍存藏單位條件較差。有的房屋年久失修,顯得非常破舊;有的書庫狹小,没有開闢單獨存放古籍的地方,與其它圖書混雜擺放;有的圖書館的書櫃、書架不僅破損嚴重,而且數量奇缺,不少古籍被亂塞亂放,甚至有的直接堆放在地上,存藏雜亂無章。總體而言,大多數基層圖書館存藏古籍保護措施不力,管理不善,許多古籍灰塵滿面,發霉腐爛,蟲咬鼠噬,難以翻閱,保存環境極其惡劣。尤其是丟失現象時有發生,毀壞較爲嚴重,很多圖書館存在“越管越少”的現象。對這些古籍進行著録,減少不必要的損毀和流失,勢在必行。不過,由於各單位古籍保管情况不一,編目也是各自爲政,使我省珍貴的古籍資源家底不清,未能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充分的利用。基於此,2006年4月13日,全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規劃領導小組將編纂《陝西古籍總目》確定爲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2006-2010)”重點規劃項目。此後,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古籍辦)組織相關專家,先後在寶雞、西安、漢中、延安等地,對各館藏單位古籍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專業培訓。同時,爲了解決地方古籍著録人員人手短缺、專業薄弱的現狀,古籍辦又與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合作,組織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分批次前往各地協助古籍普查與著録工作,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著録質量。從2008年起,針對不同情况,古籍辦陸續出版了24本分册。對於存藏數量大的單位,例如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單獨出版分册,即《陝西古籍總目·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分册》《陝西古籍總目·西北大學分册》;存藏數量較少的單位,則以行政區劃爲單位出版分册,例如《陝西古籍總目·榆林分册》《陝西古籍總目·咸陽分册》。這些分册,以存藏單位或區域爲編纂標準,依舊按照經、史、子、集、叢的傳統分類法。著録時間範圍,除了民國元年以前抄寫、刻印、活字印刷等反映中國古代文化並以傳統裝幀方式裝訂而成的歷代書籍之外,還收録了民國元年以前成書,抄寫、印製於1949年以前,並用傳統裝幀方式裝訂而成的書籍。

截止目前,已經完成各地分册的出版任務。但是還存在遺留問題有待解決:其一,尚有未出版分册的零散單位。例如西安市,行政區域較爲複雜,難以依照地域出版分册,加上存藏數量大的單位已經單獨出版了分册,餘下藏量少的單位由於經費、行政協調等原因,也很難合并出版分册。其二,以具體存藏單位或地域出版的分册,優點是可以如實反映該單位或地域的古籍存藏情况,但難以體現全省的總體情况。鑒於此,古籍辦邀請專家論證,決定出版《陝西現藏古籍總目》,打破地域局限,以經、史、子、集、叢爲首要編纂標準,對於相同的書,則將館藏單位合并,便於讀者掌握該書在全省的收藏情况;將之前未出版分册的數據匯入。如此,就解決了《陝西古籍總目》各地分册所遺留的問題。綜上,《陝西現藏古籍總目》是在《陝西古籍總目》各地分册基礎之上所編纂的一部大型古籍目録。

編纂《陝西現藏古籍總目》,便宜之處在於,前期所採集的數據提供了重要基礎;難處在於,這些數據需要重新建立數據庫,以五部分類法進行編排。具體而言,數據庫在合并同類項時,遭遇了重重困難,原因歸結于原始數據的問題。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書名問題。最初要求以卷首爲標準,但各地著録得五花八門,有依據外封、内封、板心、序跋等幾種。與現代出版物相比,古人著述缺乏標準性,以《夢窗詞全集箋釋》爲例,外封題“夢窗詞全集箋釋”,序題“吴夢窗詞箋釋”,卷首題“吴夢窗詞正集箋釋”,板心題“吴夢窗詞箋釋”。如果不依照古籍辦的統一標準,一種書至少會出現三種著録,從而造成相同書在數據庫中重複出現。由於前期普查工作已經結束,不可能再逐一對這些問題進行核查,只能憑藉工具書以及個人經驗進行判斷。對於少數典型性問題,則克服困難,前往實地核查,但畢竟有限。第二,卷數問題。古籍辦要求在書名之後著録完整卷數,現存卷數在册數後以圓括號標示。但實際情况是,有的著録全卷,有的著録存卷或缺卷。第三,著者及著述形式問題。古籍辦要求著録作者姓名,以圓括號表明其字、號或齋號,著述形式要遵從原書。但是各地並未嚴格執行。第四,版本問題。版本的判定,專業性非常强,由於各館藏單位尤其是地方館古籍工作人員大多爲非專業人員,前往支援的碩士研究生水平也良莠不齊,再加上有的古籍品相較差,缺失關鍵信息頁,所以判斷失誤者在所難免。即便是完好無損的古籍,要想準確判定其版本年代,也非易事。板刻機構及藏板處所,應照録,但有的漏掉,有的不全,有的太詳細。第五,册數問題。古籍辦要求著録現存册數,并注明現存或所缺卷數。但有的著録全册,有的著録存册。第六,子目或合刻問題。古籍辦要求注明合刻書的信息,作爲附屬項;子目如果存多缺少,則著録缺失的子目,反之則著録現存的子目。但是也未被嚴格執行。以上六項内容,只要有一處不同,數據庫就會自動作爲不同數據處理。全部數據有8萬多條,每條的情况又比較複雜,所以處理數據難度非常大。針對這些實際情况,古籍辦重新制定了工作凡例,以使最終數據簡明實用。同時,爲了最大限度尊重原始數據,對於上述書名、著者、版本、册數等問題,盡量保持原貌。對於一些指向不明但表面相同的數據,則進行合并。例如版本中的“清刻本”,因無法詳知其具體年代,所以在一條數據之下,將諸家存藏單位依照拼音順序排列。這樣的數據,雖不能全面準確反映該書的存藏信息,但是最起碼可以告訴讀者何處藏有此書。原來給《陝西古籍總目》各地分册制定的工作凡例,此次又進行了修訂,除字體、字號、雙欄等格式問題外,最爲關鍵的是分類,有兩大特點:其一,各部分類更爲詳細,有的甚至達到五級;第二,本著實用且符合標準的原則,對有的傳統分類進行了革新,例如去掉“新學類”,依據内容散歸入各類之下。再如叢部,將“類編叢書”歸入各部類之下。

總之,這些來自全省約90家存藏單位的數據,成於眾手,數據詳略不一。數據庫處理時,先採取“豎式整理”,即格式方面的調整;其次採取“豎式對比”和“橫式對比”,即把每一種書的不同版本排在一起,這項工作根本無法通過編程提速,全憑人腦的辨析。因爲無法對每條數據做到詳盡辨析,加之結項時間緊迫,所以對有些問題進行了靈活處理,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對於有歧義的數據,如果不是很明顯,則按取眾、取高的原則進行認同辨析。所謂取眾,就是以著録相同居多者爲是;所謂取高,是指在不同的數據間取著録水準相較高者,如省圖,西大、陝師大等,以他們的著録爲是。這樣可以避免在大量的細小之處過多延誤時間。

前期數據庫處理完成之後,由古籍辦工作人員及外聘人員對這些數據進行再加工,前後七易其稿,個中艱辛,難以盡述。所幸付梓在即,一切過往辛勞亦可稍爲告慰。從《陝西古籍總目》各地分册到最終的《陝西現藏古籍總目》,舉全省之力爲之,其重要性不可謂不大,其參與人數不可謂不多。從“十一五”立項到“十三五”完成,歷時約十五年,其耗時不可謂不久!眾志成城,攻克難關,雖然存在不盡人意之處,但確屬盡心竭力爲之。以上種種困難之闡述,非爲自我開解,而是以實情宣告世人,使用這些數據時要清楚其優劣所在,才不至誤入歧途。

由於此項目參與人數眾多,難以一一致謝,故概要表達謝忱。感謝陝西省政府各位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與關心!感謝古籍辦及陝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在單位——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各位領導的親切關懷!感謝賈二强、周偉洲等專家學者的指導!感謝各存藏單位的積極配合,感謝曾積極支援各地著録工作的莘莘學子!感謝出版社編輯人員及印刷廠排版人員的辛勤付出!尤其要感謝的是内蒙古文史館的何遠景研究員,年近古稀的老人家爲構建古籍數據庫費心勞力,夜以繼日,兢兢業業,從無怨言。

青燈黃卷,自春徂秋;初心不改,善始善終。出版在即,難抑激動之情,不揣淺陋,謹書上文,閱者明鑒。誠願《陝西現藏古籍總目》的出版,能夠爲古籍目録編纂事業貢獻一份綿力,能爲學界提供一部實用的陝西古籍“指南針”。若如此,則不枉堅守之心。錯訛之處,敬請閱者指摘,以便再次修訂時改正。

是爲記。

                                                                                       高葉青

                                                                                      2020年3月24日書於終南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