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之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坚持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之源
发布时间:2011-01-06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4207次  分享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既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系全局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开放也是改革,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大幅提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从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却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关系全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概括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保持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两个最典型的特征:一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二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其结果是加剧经济内外失衡,即投资与消费失衡和内需与外需失衡。这种增长方式不仅带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外部约束性不断加剧,也使潜在风险和外部压力不断加大。从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环境看,过去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有的正在接近拐点,从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判断,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在发展目的上,由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是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是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理顺体制机制,难点是调整利益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坚定的决心和足够的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特别是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促使政府投资从竞争领域退出,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导政府强化对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公共事业、自主创新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资源浪费的制度性因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第二,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第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和谐稳定。

  第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