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籍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陕西古籍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0-12-06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3199次  分享到:

  陕西古籍资源的藏量和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整理研究、科学保护、合理开发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源,对于做大做强陕西文化、文物、旅游及相关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一、陕西古籍存藏的特点

  1.存藏单位多分布广。全省古籍存藏单位多达74家,10个设区市的58家单位,及9个省直单位和7所高校都有不同数量的古籍存藏。

  2.古籍种类多数量大。全省存藏的古籍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74个单位共存藏古籍约155.83万册。

  3.古籍价值高体例全。全省孤本、珍本、善本古籍藏量大,体例多样,具有鲜明的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很高收藏、研究价值。

  二、陕西古籍整理和保护的现状

  1.机构健全、成果喜人、人才辈出。根据1981年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精神,我省1983年成立了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为了进一步整合全省古籍整理工作力量,加强古籍整理工作,又于2004年成立了陕西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二十多年来,陕西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共计出版古籍类著作400余部,同时也锻炼、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组织管理队伍。

  2.古籍存藏情况良莠不一,亟待加强。从全省来看,大多数高校、省直单位和个别市区县古籍存藏单位的古籍管理保护较好,其余大多数古籍存藏单位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1)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各市县古籍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挥作用不够,形同虚设。还有个别市县尚未成立机构,造成“三不”(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固定,丢失损坏责任不明确)现象。(2)古籍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管理人员“三多”(关系户多、老同志多、女同志多)现象突出,导致“三无”(无敬业精神、无专业知识、无业务素质)问题严重。各县属古籍存藏单位,严重缺乏专业的古籍管理人员。(3)古籍存藏条件差。75%的单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无专用书库、书架,无防盗、防潮、防蛀等必备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问题。(4)古籍保护投入资金严重不足。90%以上的古籍存藏单位,缺乏专项经费,存藏设施简陋,古籍破损严重,无力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著录登记。

  三、加强古籍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建议

  1.强化省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职能与作用。目前,省古籍办同各设区市及其他厅局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和相应人事、经费权利,难以充分发挥对全省古籍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规划作用。因此,特提出以下5项建议:(1)创办《古籍整理研究与利用》期刊,发挥和展示陕西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实力,打造陕西在全国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领域的权威形象。(2)成立“陕西省古籍整理课题规划办”,每年面向全省开展古籍整理、保护和研究的课题招标,使全省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真正做到规范化、系统化,促进古籍研究成果转化。(3)设立“陕西古籍整理优秀成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激发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加大对古籍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省古籍办组织、协调和规划全省古籍工作等职能作用的发挥。(5)建立“陕西古籍网站”,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2.尽快出台《陕西省古籍保护条例》。使古籍保护管理合法化、制度化、规范化。按照“谁拥有、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奖惩有依据,将古籍管理保护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3.整合力量、集中存藏。各设区市根据所辖县区市古籍存藏单位的具体情况,将存量小、条件差、资金保障无力单位的古籍集中到条件较好的单位统一存藏。这样有助于整合古籍保护力量,便于古籍保存和开发利用,也可节约经费投入。

  4.重视古籍专业人员培养。可采取委托高校培训,或者直接招聘对口专业大学生进驻单位等办法,提高古籍保护专业水平。

  古籍整理、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公益事业,在当今文化产业化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中,应尽早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古籍研究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

  (作者:牛泾民,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