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性
发布时间:2011-03-23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5505次  分享到: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三农”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作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已引起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构建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使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现代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对于新时期我国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内涵

  早在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就经常剖析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城市本身的矛盾,并进而论及社会主义的城乡关系和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古代到现代的资本主义,城乡之间经历了分离的出现和对立的激化;废除私有制后,城乡之间又由对立转为差别;在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时期,人类将自觉地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消灭这种差别,使城乡融合为一体。即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学说。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学说是关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后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城乡关系理论,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设想,是站在社会、现实的人有机共同体的角度,以社会整体发展为出发点来揭示社会本身的存在,在充分体现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下展示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城乡融合的整体发展思路

  (一)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概念是由“城乡一体化”概念发展而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西方最早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他们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他们认为,和谐社会中是没有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融合”概念,他们“天才设想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裂,而是城乡在新的基础上平衡、协调,即实现城乡融合。”

  所谓城乡融合,就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实际是指城乡之间相互吸收生活方式之优点基础上的社会本身整体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结果。城乡融合不是某些产业之间的融合,也不是社会某些领域之间的融合,而是社会整体各子系统之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是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人的积极主动参与观

  城乡融合是对城乡对立的整体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是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时期,城乡之间的对立就已经产生,从社会分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而言是一种进步。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城乡对立,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在经济上剥削乡村,则是社会严重畸形发展的标志。城乡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恩格斯在论述城乡对立的后果时指出,消除城乡对立“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样它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必需。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城乡融合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制度安排的必然要求,具有社会选择性。

  同时,恩格斯还从产业融合和劳动力合理分布的角度分析了城乡对立问题,他指出:“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消灭分工的过程必须依靠社会的制度安排,而不是通过“任其自然”的方式来实现。打破城乡对立、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实现城乡融合是社会自身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理性选择,体现了城乡融合过程中人的积极主动参与性。

  (三)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

  城乡融合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它一方面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需要消灭私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新的生产关系。城乡融合的“条件性”观点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状况的著名论述中,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人的积极主动参与观”,又凸显着“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  

  消灭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先决条件。“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消灭了私有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一点现在人们就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

  显而易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城乡融合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积极参与到发展生产力、推翻私有制的社会革命运动中去,直接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

  三、坚持社会整体发展的方法论

  城乡融合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整体发展观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经济关系的融合、政治关系的融合、文化关系的融合,还包括社会关系的城乡融合。因此,城乡经济统筹必须坚持社会整体发展观,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各种发展要素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而以整体交叉的社会维度来构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模式;以城乡联系、优势互补的视角对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整体规划系统内各个要素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个别、部分放在社会整体、社会一般的角度进行综合审查,做到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多维度统筹、协调与融合发展。

  社会整体发展观作为方法论基础是由城乡统筹发展的特定内涵决定的。笔者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是指城乡整体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城乡经济社会统筹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内容。这一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特征:1.整体性。城乡统筹是从城乡整体发展的角度来把握发展的,重在城乡区域整体发展的数量和质量。2.双向互动性。城乡统筹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不是乡村城市化,更不是城市乡村化,而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摒弃落后因素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3.渐进性。城乡统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单纯、简单的结果,重在缩小而不是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4.差异性。城乡统筹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城乡同步化、齐步走,而是根据城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打造品牌,提高效益。5.协调性。城乡统筹是对差异性认可基础上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发展。

  除了受特定内涵的影响,社会整体发展观作为方法论基础还受到发展战略特殊规定性的制约。城乡统筹发展是把握战略高度,从城乡社会整体发展角度对未来提出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发展计划,是统筹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整体资源,服务城乡整体发展的战略,也是以整体发展来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前瞻性。它是对未来发展的谋略和规划,是在充分论证、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发展蓝图,既基于当前发展的实际,又高于现实、超越现实。2.全局性。它是从社会整体辩证发展视野、从城市和农村互动发展角度和社会整体有机结合维度进行的全方位规划。3.相对稳定性。它是阶段性发展战略,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变化、发展的特征,但从对实践的指导性功能来看,又必然具有相对稳定性。

  最后,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基础,那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当前,只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丰富内涵,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来谋划发展基本走向,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才具有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