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应引入“物化劳动力”这一全新概念来理解和诠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政治经济学应引入“物化劳动力”这一全新概念来理解和诠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发布时间:2011-03-23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4928次  分享到:

  《人文杂志》2010年第6期发表的杨沛英研究员撰写的《智力价值论——剩余价值来源新解》一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做出了新的诠释。全文在对人类生产力加速度发展历程和知识积累乘数效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物化劳动力这一全新的经济学概念,进而得出了物化劳动力与活劳动一起创造了价值,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和物化劳动力中的科技含量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结论。文中,作者从三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一、劳动工具代替人力的历史,就是劳动者自己克隆自己并最终用物化劳动力完全替代自身的历史。

  文章认为现代化生产时代,“劳动”的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早已超出劳动工具、劳动手段、机器化大生产等时代的劳动形式。现代化生产时代以原子能的利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替代人脑功能为基本特征,社会生产以电脑化的智能机器体系为生产基础。“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创造了生产的新的因素。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速度,解放了脑力劳动,替代并增加了人脑的功能,使人不需要直接参与就能控制生产,即通过设计程序指挥电脑、间接地指挥生产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不仅在劳动者身份上有了区别,在物化劳动力形态上也有了区别。劳动和劳动过程,不管外延还是内涵上,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外延上看,个体劳动逐渐被“社会总劳动”所替代,参与价值生产的已不再是劳动者的个体劳动,而是全社会“总体劳动”;从内涵上看,活劳动力逐渐被物化劳动力所取代,机器不断地排挤工人,参与物质生产的工人不断地减少,而生产能力却成倍地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这里马克思讲得很清楚,凡是参加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的成员,包括一线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机器和生产流水线的设计者管理者等都是生产劳动者。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劳动,已不单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活的劳动力,而且包括物理学意义上的物化了的劳动力。

  二、政治经济学应该引入物化劳动力这一全新的经济学范畴来理解和诠释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物化劳动力是在劳动过程中承担劳动手段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化了的人类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力是物化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知道,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物就是物化劳动。但劳动生产物在消费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有的是一次性消费品,比如人们食用的食物,一次性将其热能和各种营养转化为人的体能;有的虽然不是一次性消费,但生产出来后就进入了最终消费领域,比如,电冰箱、电视机;还有的虽然是一次性消费掉的,也处于生产过程,但它们只是将自己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下一生产环节生产出的新的使用价值,比如各种生产原料、生产资料等等。只有那些替代和当作劳动力使用的劳动生产物,我们才称其为物化劳动力。比如畜力、风力、水能、太阳能利用,以及以煤、油、电为能源的各种动力设备,各种各样的工作机床,试验设备、计算器、电脑、自动化生产线等等。它们的使用价值就是替代活的劳动力,并且像活劳动力一样重复地加入生产和再生产之中。它们和活劳动力一样,也有体力和脑力之分,它们的使用,节约了大量活的劳动力。物化劳动力和劳动工具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劳动工具代替的是人的四肢,而物化劳动力替代的是劳动力本身。

  新政治经济学应当承认,人类具有复制、克隆和自身相似的劳动力的能力,承认我们发明的动力系统(电动机、柴油机、蒸汽机、核动力系统等),就是人类复制和克隆的以体力付出为主的物化劳动力;我们发明制造的工作机(试验设备、流水生产线、计算器、电脑等),就是复制和克隆的以脑力付出为主的物化劳动力。人类自身克隆的物化劳动力,完全替代或大部分替代了人力,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与活劳动力同样的功能,并且将工作效率提高了数倍甚至几十倍,它们完全称得上是物质化了的劳动力。

  三、剩余价值本质上讲是“脑”创造的,而不是“手”创造的,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和物化劳动力中的科技含量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研究中最大的困惑是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而要解开剩余价值源泉的秘密,将体力和智力分开进行理性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是解开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一把钥匙。体力劳动只是承载了价值创造活动并转移累积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但不能使价值增殖。而真正使价值增殖的是脑力劳动,是劳动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人们在购买劳动力、机器、设备、科学配方、原材料、先进生产线和工艺流程时,同时购买了它们之中内含的科技因素。而这些科技含量一次性购买后,可反复使用,不需要重复支付费用,新增价值就是这些科技含量(即智力凝结)重复转移的结果。

  科技因素加入劳动过程,不单纯是改变了具体劳动形式,同时影响了抽象劳动的积累速度,使得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转移的量和速度加快,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能获得社会平均价值以上的价值。科学因素内化到物化劳动力中之后,便可反复地重复使用,并且在以后的反复使用中不需要付出任何东西,这就是价值增殖的秘密。其他生产因素如活劳动付出一次就要补充一次,每一次补充都要支付工资;能量消耗付出多少就要补充多少,每一次补充都要付出成本;机器零部件有正常磨损,有使用寿命,坏了就得重新购买。只有附加在劳动力、机器、工艺流程中的科技含量,一次性购买以后,可反复无代价地使用。所以,新增的价值或累积的社会财富,实际上不是人的体力创造的,归根到底是人的脑力创造的。

  那么,智力活动和科技含量是怎样让价值增殖的呢?简单回答就是靠继承和积累前辈们的知识和经验使价值增殖的,并且这种继承和积累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无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