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黄帝旗帜 促进民族复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高扬黄帝旗帜 促进民族复兴
发布时间:2011-04-21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3034次  分享到: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历经七十余年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自鸦片战争以后,国人面对垂危的国势,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把民族主义与御辱图强和社会革新结合起来。但是,从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到改良运动,从学西技到学西政,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均宣告失败,于是,革命党人便决心发动推翻帝制的革命。正如1908年同盟会陕西分会在祭黄帝文中所宣告的“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

  早在辛亥革命前的1903年夏天,在革命“排满”声浪日趋高涨之际,辛亥先贤刘师培就发表《黄帝纪元论》一文,力主以黄帝纪元取代清朝正朔。他认为:“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源。为吾四百兆汉族之鼻祖者谁乎?是为黄帝轩辕氏。是则黄帝者,乃制造文明之第一人,而开四千年之化者也。故欲继黄帝之业,当自用黄帝降生为纪年始。”

  及至民国政府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革命党人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强调五族共和、国族整合,中山先生认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国,如今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稍后,中山先生又再次强调:“虏廷震惧,莫知所为,奉兹大炳,还我国人,五大民族,一体无猜。”从“排满”到“五大民族,一体无猜”,目的就在于以民族政策调整促进近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与中华民族的逐步整合。与此相应,黄帝这一文化符号越过“排满”的藩篱。应该说,黄帝作为源远流长且为亿万国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对于同盟会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胜利,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陕西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最早响应辛亥革命的省份之一。1908年10月初,民主革命先驱,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就与辛亥先贤李仲特、高又明等人在大雁塔召开同盟会会议,讨论贯彻同盟会纲领,为表示反满决心,决定重阳节祭扫黄帝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西安就发生了同盟会革命党人领导的新军与哥老会的起义,并迅速波及省内40余县,拉开了北方各省起义的序幕。起义后的陕西军政府在军械、粮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清军在省城东部的潼关、华阴一带和省西的长武、彬县、乾县一带,进行了殊死的拼杀,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减轻了南方革命军的压力。同时,应山西革命军之请,又派军队东渡黄河,攻下运城,支援了山西革命。可以说,陕西起义的成功,从政治上、军事上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北方各省的起义,有力地支持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南方革命政权,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黄帝旗帜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今天,高扬黄帝旗帜依然十分必要。由184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中,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矢志奋斗,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复兴之路踏上了新的征程。此时高扬黄帝旗帜,就是要弘扬黄帝精神,传播黄帝文化,以此来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最大限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我们提出高扬黄帝旗帜,要注意把握好两点:一是对黄帝文化的认识要与时俱进,把黄帝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更加开放而又前瞻的思维态势,对内紧密团结各族人民,对外与各国人民和睦相处。二是要在当代构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历史演变的复杂性,多做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事情。

  (本文系作者4月3日在由省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