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清明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关中的清明节
发布时间:2011-04-29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4464次  分享到:

  清明虽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清明祭墓习俗由来已久,在西周时便已出现,汉魏时得到官府大力提倡,唐代约定成俗。 

  汉魏时期,光武帝刘秀以孝为本,提倡清明扫墓。于是,各级官员以祭扫祖坟为荣。南北朝时的官员动辄回府扫墓以至于达百日之久。到了唐代,官员清明扫墓之风在民间得以普遍效仿并约定成俗。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22年)正式诏告天下:“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于是,清明日益成为举国上下非常重视的民俗性节日。唐宪宗元和元年,曾下诏领京师官员寒食扫墓,在京城以内者,可于假日中往返,在外州县者也可奏请拜墓。在唐诗中描写清明的作品也颇多,如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建国前的清明时,族中男子到祖庙祭祖毕,把准备好的饭菜酒浆分给族人,席地共餐,有的还在祠堂备办宴席,俗称吃“公饭”,是日还商议族中大事,或对“忤逆不孝者,偷盗淫乱者”进行处罚。《兴平县志》曰:“清明拜扫,作纸钱焚于墓所。姻戚以纸钱相遗,互相拜墓。”《高陵县志》曰:“清明前二日为寒食,家长率子弟,妇女往祭坟,若有葬在去年者,则前一日祭,曰‘新坟’。”《续修醴泉县志稿》曰:“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凡丧未逾三年者,先奠祭之,名曰上新坟。至清明日,上坟烧化纸钱,先茔有残缺者,亦于是日修补,名曰‘拜扫’。”《同官县志》曰:“新丧加多以是日(寒食)备酒馔、冥资上新坟,清明日,再备至祖先墓拜扫献新,并以五色纸剪长络悬树上,随风飘扬。” 

  清明时节,人们祭祀祖先扫墓,小孩头上戴柳条圈,家家门口栽柳树。一方面这个时候正是植树的大好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柳树一见雨水很容易成活。另一方面“柳”与“留”谐音,含有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相传,唐朝末年,朝廷腐败,官员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加上水灾旱灾虫灾,农民无法生活。官逼民反,山东出了个农民英雄黄巢,天不怕,地不怕,带领穷人向朝廷造反,称“冲天大将军”。他率10万人马从北向南,一路攻占城府,杀贪官污吏,开粮仓,赈济穷民。朝廷官兵闻风而逃。清明节的前一天,天下着小雨,黄巢率领义军,一马当先,冒雨追杀官兵。听前面不远处人声吵嚷,黄巢一看,是一群扶老携幼逃避的难民。在人群后边,有个妇女,手里拉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小孩不住地哭着叫妈妈抱,妇女连哄带吓:“好乖乖,快跑,乱兵来了要杀人的。”黄巢见此情形,觉得奇怪,心想,天下哪有这样偏心的妈妈。黄巢到跟前,举刀喝道:“站住!”妇人吓得扑通跪下,苦苦哀求道:“大人,要杀就杀我和我手拉的自己生的小孩吧,后背驮的是我丈夫前妻遗留下的孩子,请大人开恩,留下这个孤儿一命,我就是九泉之下,也忘不了大人的恩德。”黄巢见此情形,心中感叹:“这真是个贤惠人,难得,难得!”于是,他就放下手中的刀,说:“我不杀你,你也不要跑了。把孩子带回去。明天我军经此,你在屋檐插上柳枝,就可以平安无事。”说罢,调马头追杀官兵去了。这个妇女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邻居,一传十十传百,第二天正好是清明节,黄巢大军经过,见到家家户户门檐有柳枝,认为都是贤惠人家,兵听将令,丝毫未动。并大开官府粮仓,赈济贫民。此后,清明节插柳、栽柳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尊祖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清明节是我们这个提倡孝道的国度里的特殊产物,也是春节、元宵节之后最隆重的祭祖活动。关中人寒食和清明一起过,俗称“寒食”,共三天,清明节前一天叫做“丹蒙”(蒙古语“乙”的叫法),清明节当天即第三天叫做“正寒食”。如今寒食习俗已断,纪念祖先风气盛行。清明节,人们都要上祖坟烧化纸钱祭拜,出嫁姑娘赶回娘家上坟。意在追念祖先(即所谓“慎终追远”),追念往圣先贤,以激励后来者艰苦创业。历朝历代以至如今,还要祭奠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以及海外赤子都派代表参加。宝鸡市于清明节还要祭奠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