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的研究初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关于“听”的研究初探
发布时间:2011-09-26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2282次  分享到:

  在质性研究中,对研究对象语言、行为方式的理解和解释,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实地调研中,一般情况下研究者会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获得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作进一步分析判断、总结归纳,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或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因果解释等。如何获得相对真实可靠的信息,是研究者在进入调研地点后,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方法因人而异。

  感官功能在人际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人与外界打交道,需要运用自身感觉器官的功能,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经过一系列如输入、解析、处理、输出等程序,形成对外界的认知,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及对外界的反应。当然,这只是比较表层的反应,做出判断的根基源于人的意识中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文化、教育、信仰、自身的经历等等,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标准,而外在的因素则是主体在感觉与行动之间的媒介。感官功能的重要性,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视觉感官的作用。

  根据个人的经验,我们可以说,个体与外界互动过程中,不同的感官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在多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认识,指导行动,我们不会刻意突出某一感官的功能。因此,过于强调视觉在研究中的作用,有可能忽视其他感官的作用,如听觉在人际互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在关于听的研究中,我们所关注的,是蕴涵于话语之中的意义。显而易见,话语可能是最敏感的社会变化标志。在话语体系中,“说者”的内容,体现了历史的、社会的、情境等因素的影响,突出了社会的特征,是动态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动的。语言如同载体一般,在话语体系中持续地将流动的社会进程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内容,抽象出其中的共同点,以此反映不同群体、阶层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在话语系统里,“说者”和“听者”,两者缺一不可,但是有效的话语系统,不只是形式上具备二者,而在于二者能够进行双向度对话,达到真正的交流沟通,传递信息。在研究中,“说者”的态度,即是否愿意打开心扉,说出真实话语,影响着听的质量。要能达到真正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将研究对象作为获得资料的手段,我们需要由主体间的对话走向主体间的交流。

  综合起来,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活动,必须实现三大有效性要求,即(言说的)真实性、(规范的)正确性、(态度的)真诚性。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摆脱控制取向,以倾听和理解为核心。倾听时怀着平等心、保持敏感性、具有主动性、坚持开放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