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花开淡墨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朵朵花开淡墨痕
发布时间:2012-04-18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2092次  分享到:

  王崇熹原是一名军人,后转业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行政工作。凭着对文艺事业的酷爱和对散文创作的执著追求,王崇熹忙里偷闲地在散文园地里辛勤笔耕,终于果实累累。他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列:一是军旅生活,二是乡风食俗,三是带有哲理性的杂感随笔。这些散文五彩缤纷,却始终贯通着作者为人、为文的独到风格。

  在王崇熹散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他所创造的如诗如画的深沉意境。《乡风食俗》的开篇《香甜的洋槐花》,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故乡的洋槐花开了,开得热烈,开得奔放,开得璀璨绚丽,开得光彩夺目。只见千树万树绿中泛白,满山遍坡六月落雪。远瞧,像一片一片浮动的白云,近看,似一抹一抹升腾的烟霭。”全然是一幅清雅美丽的图画,不仅使你看到洋槐花洁白如玉的颜色,还会使你闻到香甜浓郁的气味,甚至耳边还会有忙于采蜜的蜜蜂在“嗡嗡”作响。还有发表于《西安晚报》的《巴山三题》对羊肠小道的描写:“我无法理解人们称呼你的全部含意。在巴山偌大的肌体上,你干瘦得像一条丝带,在山风中摇曳。”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竟被作者赋予了丰厚的神韵。使读者觉得似写小道,又似写沿着这样的小道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山民们。凡此等等,在这些意境的创造中,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或者肆意渲染,同是淡淡着笔,有虚有实地布局,会形会神地描写;人情味地投入,使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达到了审美统一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和充足的接受美学的再创造的余地,极大地发挥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是王崇熹的散文风格还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本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而王崇熹在他散文作品中却注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或用素描或用衬托的手段,或用大写意的笔法,无论细微描绘,还是粗笔勾勒以及心理挖掘都维妙维肖地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直把重心放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思想品德的挖掘上,追求人物的内在美和气质美。他笔下的人物构成了不同时间、不同层面的美的世界。从而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时代精神。人物形象的描绘,无疑强化了散文创作的穿透力,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三是王崇熹的散文风格还体现在他的语言特点上。主要是:朴实、形象、生动、准确,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和富于激情与活力。“毒花花的日头下,树梢梢纹丝不动。风藏了,云躲了,空气凝固了。”把太阳写成“日头”,这完全是老百姓的土语,而且形容它是“毒花花”。“风藏了,云躲了”,既拟人化,又非常简练,短短几句话就说清了干旱闷热的天气。“清明一过,万木吐绿”更是惜墨如金,用最少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极大地扩张了语言的内涵。作者对许多对象的描写贯注了饱满的激情,在他的语言载体中,满负荷着自己感情的含量。这就使得这些看似平常的凡人琐事,显得那么情趣盎然,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