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叶飘香-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芦叶飘香
发布时间:2012-09-08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2611次  分享到:


  走进超市发现走廊中间摆满了粽子和绿豆糕,这个时候我才有一种端午临近的感觉。离家到现在已经十几年时间,从上学到工作,辗转好多地方,从一个城市漂泊到另一个城市,最终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流连于繁华之间却也忘记节日的欢愉,在热闹中忘却,在繁华中麻木。

  每次想起节日总会与放假联系在一起,为了几天的假日而期盼着节日,而真正的端午节无非是吃几个粽子和绿豆糕,甚至连粽子都省了,只记得电视上又该出现雷同的节日晚会。“生活在别处”总会使我在节日里怀念故乡的点点滴滴,那个小城镇和小城镇里的父母平凡而操劳。那时候的端午节并不知道屈原,只想着能尝到妈妈亲手包的粽子,盼着端午节放一天假和家人一起带着粽子郊游。在等待端午节前几日,父亲都会亲自购买芦叶,每一个芦苇叶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闻起来一股芦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女孩子则在前一周甚至更早的日子里用红色和黄色两种线绳编织成彩绳戴在手上、脚上,也不会去问父母到底寓意何在,只想着有漂亮的手链子戴着,直到它褪色、磨损……后来才听家人说,那是用来辟邪的,象征着美好和健康,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现代。每年妈妈都会早早地编好,然后亲手为我戴上,儿时不会理解母亲的用意,成人后才发现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都牵挂着母亲的心。

  最清香温软的记忆还是粽子,端午来临前夕,各家的主妇们开始忙碌起来,把挑选好的粽叶和糯米洗净、浸泡,然后街坊邻里的主妇们相约好时间,或者从你家开始或者从她家开始,用那灵巧的双手将那绿莹莹的粽叶折成一个个实心的小漏斗形,满满地装上糯米,放上各式馅料,扎上线绳,才算完成。这样从一家到另一家,大家共同完成,在调侃和欢笑声中包完了每一家的粽子,她们不懂什么合作双赢的道理,却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了效率,为的就是互相的帮助。孩子们也会在旁嬉笑玩耍,或者装模作样的学着大人的样子包起了粽子,结果粽叶被弯曲成各种形状,糯米随着漏斗下面的小孔流撒在各个角落,几个小伙伴向大人调皮的扮着鬼脸四下跑散了,而家人也在他们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找到了一丝欢笑,略去了周身疲乏。我会在前一晚上看着妈妈把粽子放在锅里,总想着等到出锅的时候吃那第一个粽子,却在等待中进入了梦乡,闻到扑鼻而来的香气时,才发现已经是第二天早晨,妈妈眼睛红肿布满血丝,我知道她又是一夜未眠。不知哪儿来的充沛精力,为我们忙前忙后地准备着郊游的食物,我已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粽子吃一口,糯香满口,香甜四溢。那种滋味是我至今吃到的最香甜的粽子,后来来到大城市,吃过很多有名的粽子,可再也找不回那种香甜的滋味,逐渐地也忘记了粽子、忘记了端午节。

  上学之后知道了屈原,也知道了“粽子”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出现,“粽”字本作“糉”,“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葼,敛足也。”据说从南北朝之后民间开始流传用粽子祭奠屈原,《续齐谐记》中有记载:“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以屈原为纪念的各种端午活动已经演变为中国传统的节日盛典,可如今我却越来越感觉到传统节日的淡薄,商业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还能否记得屈原以及端午节的真正来意?当我们看惯了商场、超市眼花缭乱的各式粽子、绿豆糕,还会想起多年前妈妈包的粽子吗?吃过很多品牌的粽子,却越来越觉得索然无味,没有闻到粽叶的清香,没有嗅到糯米的甜香,没有感受到妈妈的爱意,也让我们的传统节日被国外的人争了过去大肆宣传,在我们嗤之以鼻、愤愤不已的同时,会否想到也许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我们逐渐地懒惰,节日也许已经变成了“礼尚往来”的日子,攀比着端午节谁家收到的礼盒多,却忘记了原本的“忠孝节义”,今年的端午节妈妈打来电话说:“家里包了你最喜欢吃的蜜枣馅粽子,我放在了冰箱,你回来就能吃到。”我眼眶湿润,又看到了那翠绿鲜嫩的芦苇叶子和香气满溢的粽子,妈妈眼睛红肿的看着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