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八大报告的主题、结构、要点和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论十八大报告的主题、结构、要点和维度
发布时间:2012-12-03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3002次  分享到:


  一、十八大报告题目的多重含义和主题思想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的开头就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坚定信念。因此,十八大报告的题目精练地概括了多重含义:1、现实环境和状况复杂多变;2、必须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应对各种变化的关键(与时俱进);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的结果(实践特色);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逻辑的必然(理论特色);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民族文化的特质(民族特色);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抉择(时代特色)。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道路;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小康社会为目标是实践性与现实性的结合;10、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为本。这些含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规定和科学内涵,既是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又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还是时代精神普遍性与民族文化特殊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十八大题目的多重含义在整体上和总体上体现为科学发展观,申明了这样的主题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确定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不断深化。道路是本质,内容是属性;道路是确定不变的,内容是发展变化的;道路是具有规定性的体,内容是具有实践性的用。两者的关系符合坚持和发展之间的科学辩证法,其最直接的理论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

  二、十八大报告的内容层次和结构纲领

  报告共分为十二部分:

    (1)第一部分题总结最新实践成果;第二部分题总结最新理论成果;第三部分总结最新发展指向。因此,最先三个部分是全报告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纲领。

  (2)报告的第四部分到第八部分,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涵盖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个方面。报告的第九部分到第十一部分,分别从国防、统战、外交等三个方面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方针、统战方针和全球化策略。这三个部分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胡总书记在这八个部分中提出“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因此,中间八个部分是全报告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纲领。

  (3)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从党建方面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标准和新要求,这与报告中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最后一个部分是全报告最具有自觉意义的精神纲领。

  综上所述,十八大报告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大版块,即:1、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纲领;2、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纲领;3、最具有自觉意义的精神纲领。

  三、科学发展观和自觉性在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位置

  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等等,在这些提法中,科学发展观始终与自觉性联系在一起。可见,科学发展观不是封闭僵化的教条主义,而是开放能动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自觉性的前提,自觉性是实践智慧的提升。

  自觉性贯穿在十八大报告的各个层面,比如在文化部分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生态部分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在党建部分提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等等。自觉决不是某个人的修养水平,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达到的社会普遍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维度:创新和自信

  十八大报告既总结了过去的成就,又立足于现实的状况,为未来发展指定方向;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成果,又推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切实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含义非常重要。

  报告重点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申明“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几句话包含着三个关键词: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其含义如下:

  (1)创新不等于量变。量变会引起事物的变化,如果超过一定的度,就会使事物发生质变甚至变质;而创新决不能脱离原来的事物,如果是在事物原有基础上创新,就会使事物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会提升。创新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它不仅大胆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更是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致的,这是一条逐渐清晰、日渐明朗的发展道路,也是党和国家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最终会从自发走向自觉自信,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生命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自信不等于盲目信仰。盲目信仰不依赖于理性,只听命于权威。而自信不仅来自于思想上的理解,也来自实践上的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实践过程,也是理性自觉过程,体现了历史过程和逻辑过程的统一。因此,自信体现为对道路或过程的理解和确证。正是在自信的基础上,才能走符合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的创新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为创新和自信的统一,创新是其生命,自信是其本质;创新是不断超越的,自信是不断确证的。因此,不断自我超越、不断自我确证也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点。